互文性视域中的“梁祝”故事之当代改编Contemporary Adaptation of the Story of “ Butterfly Lover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
师丽娟;
摘要(Abstract):
当代出现了许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的文艺改编作品,这些作品受时代性、作家主观创作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文章选取1952年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李碧华的小说《梁山伯自白书》、影视文学作品徐克版《梁山伯与祝英台》、马楚成版《剑蝶》等四部作品,通过分析作品在互文性视域中的改编特点及思想艺术特色,认为体裁多样性、主题丰富性是当代"梁祝"改编作品的两大特征;而不拘泥体裁是"梁祝"故事推陈出新的形式原因,在传统的爱情主题之外的充满现代意识的主题改写是"梁祝"故事不断复活的另一重要原因。
关键词(KeyWords): “梁山伯与祝英台”;互文性;当代改编;艺术特色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欧阳予倩佚文辑录、研究与年谱长编”(12CZW060)
作者(Authors): 师丽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72-78.
- [2]李斌.“白蛇传”的现代诠释[D].苏州:苏州大学,2010.
- [3]张炼红.从民间性到人民性:戏曲改编的政治意识形态[J].当代作家评论,2002(1):42-47.
- [4]李焕征.民间传说、地方戏与“十七年”电影策[J].当代电影,2013(10):65-70.
- [5]肖复兴.戏曲之忧[J].随笔,2010(3):42-45.
- [6][荷兰]佛克马.中国与欧洲传统中的重写方式[J].文学评论,1999(6):32-36.
- [7]李碧华.梁山伯自白书[J].小说选刊,2002(18):55-65.
- [8]陈艳.香港时空下的故事新编[D].济南:山东大学,2004.
- [9]李碧华.聪明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5-27.
- [10](宋)李昉.文苑英华[M].北京:中国现代教育出版社,1999:128-129.
- [11]徐克.梁山伯与祝英台[J].大众电影,2000(18):18-20.
- [12]戴锦华.文学与电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7.
- [13]王陈.马楚成访谈:我不太喜欢梁山伯[J].大众电影,2008(20):32-33.
- [14]张燕.马楚成电影:“没有风格的风格”[J].当代电影,2010(3):28-29.
- [15]王天祥.传统之改写: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评武侠梁祝[J].电影评介,2009(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