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黄宗羲定律”——一个治理语境下的解读Review “the Law of HUANG Zongxi”——Interpre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overnance
张富利;郑海山;
摘要(Abstract):
我国在21世纪初的税改后,个别地方巧立名目"造费"向农民伸手的状况依然存在。尽管国家税源已从农业领域向非农领域完成了转移,农村转移支付也已实现,但整体上的赋税征收机制依稀还带有历史的痕迹。税收历史是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隐性密码,其演变轨迹呈现出与国家治理相依附的关系。传统社会难以根除杂税杂派的重要原因在于皇权制度的赋税法理。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时期,重提黄宗羲问题依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可以通过审视其背后的治理逻辑化解中国当代社会的治理困境和潜在危机。
关键词(KeyWords): “黄宗羲定律”;并税除费;皇粮国税;免税收费;厘金制度;禁榷制度;并税式改革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张富利;郑海山;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雷定安.“黄宗羲定律”与“中国社会周期率”[J].东方论坛,2011(6):18-21.
- [2]张永理.黄仁宇大历史观析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1(10):50-54.
- [3]温家宝. 200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EB/OL].(2006-02-16)[2006-11-24]. http://www. gov. cn/test/2006-02/16/content-201193. htm.
- [4]秦晖.摆脱“黄宗羲定律”[J].中国财政,2011(13):26-29.
- [5]陈志武,陈平.中国经济转轨的困境和路径[J].经济导刊,2006(11):32-39.
- [6]李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基于财政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0(6):19-24.
- [7]童大焕.电力涨价也服从“黄宗羲定律”[J].经营者(财经人物版),2006(15):90-91.
- [8]秦晖.非农领域的“黄宗羲定律”[EB/OL].[2018-09-11]. http://www. aisixiang. com/data/112244. html.
- [9](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原编第九册)[M].四库全书本.
- [10]明史:卷1·周忱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53.
- [11][美]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31.
- [12](明)顾炎武.亭林文集:卷1·钱粮论(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3:91.
- [13]曾小萍.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3.
- [14](明)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黄汝成,集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321.
- [15]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7.
- [16]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一):征榷考·厘金[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8038.
- [17]罗玉东.中国厘金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32,34,36-37.
- [18]刘锦藻.皇朝续文献通考:征榷22[M].四库全书本.
- [19]张锦鹏.试论中国古代实施禁榷制度的目的[J].贵州社会科学,2002(4):91-95.
- [2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11[M].四库全书本.元丰四年三月辛卯:9.
- [21]宋会要·食货[M].四库全书本.
- [22](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49户政24[M].四库全书本.
- [23]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43.
- [24]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389.
- [25]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12-13.
- [26]刘刚,李冬君.中国近代的财与兵[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1-2.
- [27]吴江县志:卷16·徭役志[M].北京:中华书局,1912.
- [28]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171,86-89.
- [29](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81[M].四库全书本.
- [30](五代)刘昫.旧唐书·沈传师传[M].四库全书本.
- [31]明史·食货志[M].四库全书本.
- [32]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40.
- [33]周刚志.论公共财政与宪政国家——作为财政宪法学的一种理论前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0
- [34]陈宝良.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J].中州学刊,2014(2):5-9.
- [35]李桂海.从历史上看“官本位”的产生与危害[J].中州学刊,1989(4):98-102.
- [36]王桂清.从“三言”“二拍”中商人入仕途经看商人的官本位意识情结[J].北方论丛,2004(2):24-27.
- [37]宋史·职官志[M].四库全书本.
- [38]清史稿·职官志[M].四库全书本.
- [39]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77,177,20.
- [40]钱泳.履园丛话: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183-184.
- [41][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王容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11.
- [42]明史·梁廷栋传[M].四库全书本.
- [4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0[M].四库全书本.
- [44](清)佚名.南巡记[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68.
- [45]隋书:卷68[M].四库全书本.
- [46]诗经·小雅·北山[M].四库全书本.
- [47]孝经[M].四库全书本.
- [48]张富利.中国宪政强国主义的行来之路和历史反思[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8-34.
- [49]严复.社会通诠:按语[C]//严复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928-929.
- (1)道光三十年时,财政危机已现端倪,户部存银尚不足朝廷五个月开销。大学士文瑞奏道:“内努所存数百万,现用五十万。内务府南库久已告磐,北库所存约不过十余万,纵使以此接济业己不敷。而况军兴未艾,无日成功,源源请钠又将何以应付耶!……水旱无定,难以预期,是财用将竭而补葺无方,深堪惧也,现在户部库存不过支三、四两月,兼之道路梗塞,外解不至,设使一旦空虚,兵钠亦停,人心碎变,其势岌岌不可终日。”上疏可说将清政府财政窘迫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参见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11-314页。
- (2)北宋熙宁、元丰年间,朝廷对各地方政府制定了以盐、酒为主要禁榷商品的销售指标,同时实行“殿最法”,定期评选优劣典型并对超额完成指标的官员给予奖励的“元丰赏格”。
- (1)黄仁宇先生认为,官僚主义(bureaucratism)是一种中央集权的特殊办法,其渊源是:“皇帝派遣官僚到各处向全民抽税”。参见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58页。
- (1)秦设宰相,以“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大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汉代由一相专权改为三公并相,宰相办公同设“三府”,属员多达三百余;隋代为分宰相权创三省制;唐代又改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制,宰相多达十几人;宋代又加设参知政事,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成为常例;明废宰相设内阁,人数多达4~7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分权机构的叠加,宰相权力的缩减,皇帝集权程度加大,到了清代已达至专制顶峰。参见杜雅萍《皇权与相权》,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 (2)从秦至隋,地方官吏只有郡县两级,称谓不同但基本集地方大权于一身;唐代开始设按察使、黜置使以分其人事大权;宋代设通判后,又加设漕臣、宪臣、帅臣、仓臣四司;明代除了中央设御史台、六科给事中外,地方设布政使、按察使、指挥使直辖中央;清代在总督、巡抚外又设学台、藩台、臬台、道员等,更加繁复庞杂。参见张文芳《中国历代官吏制度》,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年版。
- (3)北宋太宗至道末年(公元997年),全部财政收入为2224万贯,盈亏对半;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全部财政收入为12 625万贯,无结余;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财政总收入为11 613万贯,支出为12 034万贯,加上非常支出1152万贯,财政赤字达1573万贯。数据参见李炜光《威权主义与黄宗羲定律》,载《经济活页文选》2003年第4期。
- (4)钱穆先生反对将西方的“封建”“专制”概念机械化照搬到中国,其将帝制中国社会称为“平铺而无力的社会”。参见钱穆《中国社会演变》,载于《民主评论》1950年2卷8-9期。
- (5)科举功名基本让个人的政治前途定型,不仅进士、举人、贡生、秀才的身份决定了他们的地位,宋代、明代、清代,政治上飞黄腾达的名士无一例外是进士出身;而且即使同为进士,也分三个等级---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不同排名的出路也不同,一甲的三人,授翰林院修撰、编修,等于直接进入皇帝的顾问团,二甲则授庶吉士、主事、评事、推事等,而三甲大部分只能授予知州、知县。可见,进士是科举的终点,也是仕途的起点,殿试排名基本上决定了其一生的政治生涯。
- (1)最为典型的代表则是晚清徽商领袖胡雪岩,其依靠对王有龄、左宗棠的投资而成为红顶商人,阜康银号多达20余处,最终因卷入政治漩涡引发挤兑潮而破产。参见曾仕强《胡雪岩的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 (2)此种法律的典型代表如均田制、户婚制度,即使是南宋比较先进的立法---在室女的奁中物和清代的命继制度,也主要是为民众定纷止争。
- (1)重典治吏最突出的洪武朝,在朱元璋当政的31年中,约有10万~15万贪官被杀,晚年他感叹法家手段的失败:“吾欲取贪官污吏,奈何朝杀而暮犯”,“如何贪官此锁,不足以为杀,早杀晚生”。
- (2)暗税是指百姓在“不知不觉”中缴纳的税,如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人为压低劳动者的报酬,给付的薪金和正常劳动价格间的差额。类似的还有现代社会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也属于暗税。
- (3)详见毛泽东关于评论《水浒》的批示(一九七五年八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