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城》的比喻解读隐喻的主观性The Subjectivity of Metaphor——A Case Study of "Fortress Besieged"
程瑾涛;
摘要(Abstract):
文章以《围城》中的隐喻为例探讨隐喻的主观性。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少总是包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近年来,语言学家开始对语言的主观性给予充分的关注。具有体验性的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必然具有主观性。隐喻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隐喻表达说话人的视角、情感和认识。
关键词(KeyWords): 围城;隐喻;主观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程瑾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 [2]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4]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 [6]魏在江.隐喻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6-11.
- [7]钱钟书.旧文四篇.读拉奥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 [8]钱钟书.围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 [9]陈英.递进复句与语言的主观性[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27-130.
- [10]徐学萍,尚军,吴爱芝.语言主观化、句法表现和话语交际功能[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