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高师若干史实考辨Research on Several Historical Facts of Beijing Female Higher Normal College
王芳;
摘要(Abstract):
成立于1919年的北京女高师,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女子高等学府。关于这所女子高校的若干重要史实,学界的认定至今颇多歧误,为进一步研究带来了诸多困惑乃至误解。究其原因,或囿于史料,或解读史料有误,不察某些概念、称谓等的表述差异和历史性区别。考辨北京女高师的历史沿革、历史定位及李超事件,意在最大限度地接近其历史本真面目,为深层次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KeyWords): 北京女高师;沿革;历史定位;李超事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王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5.
- [2]魏国英,方延明,汤继强.中国高校校报史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0.
- [3]王珺.中国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价值述略[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47-52.
- [4]刘丽华,郑智.寻找伟人的足迹——鲁迅在北京[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159.
- [5]沿革纲要[Z].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一览,1918:1.
- [6]何玲华.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师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5.
- [7]吴惠玲,李壑.北京高等教育史料·近现代部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308,309.
- [8]教育大辞典·10卷:中国近现代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92.
- [9]鲁迅大词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70.
- [10]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5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1.
- [11]命令[J].教育公报,1919(6):6.
- [12]北京师范大学校史(1902-1982)[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71.
- [13]安树芬.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8.
- [14]北京女子师大之宣言[N].益世报,1925-09-21.
- [15]陆发春.文史考辨与史实求真——以胡适与苏雪林交往二则史实考证为例[J].安徽史学,2003(6):106-108.
- [16]王翠艳.女子高等教育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为中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77,106.
- [17]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周年概况报告书(续)[J].教育公报,1921(10):20.
- [18]胡艳,米靖.制度的构建与超越:北京师范大学与20世纪的中国师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4.
- [19]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928.
- [20]朱杰人,戴从喜.程俊英教授纪念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86,348.
- [21]中国大学校长名典编辑委员会.中国大学校长名典:上[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89.
- [22]刘川生.青春的足迹:北京师范大学青年运动纪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8.
- [23]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C]//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40-441.
- [24]顾明远.世界教育大事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519.
- [25]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466.
- [26]本校纪事[J].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周刊,1920(1).
- [27]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J].1923(4):64-66,54-56.
- [28]郑永福,吕美颐.中国妇女通史·民国卷[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63,59.
- [29]本会概况[J].北京女学界联合会汇刊,1922(1):1.
- [30]王虹生,邓仲华,蒋效愚.工青妇大辞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46.
- [31]刘捷,谢维和.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1.
- [32]姜丽静,廖志强.边缘处的别样行走——关于“女高师”的研究现状、研究地位及研究视角[J].高教探索,2010(2):83-87.
- [33]李超女士追悼大会启事[N].晨报,1919-11-19.
- [34]章敏.以《李超传》为中心看民国女性家庭财产继承权[J].云梦学刊,2013(3):113-118.
- [35]本日学界开会追悼之李超女士[N].晨报,1919-11-30.
- [36]大壑.李超女士追悼会纪略[N].大公报(长沙版),1919-12-06.
- [37]粤梧追悼李超女士纪闻[N].晨报,1920-02-14(6).
- [38]任希贤.读李超传[J].学生文艺丛刊,1926(5):21.
- [39]李净昉.性别视野中的女学生之死——以五四时期李超为中心[J].妇女研究论丛,2007(5):26-32.
- [40]陆奇,黎军,罗巧腾.1919:震动京城的苍梧女子李超[J].文史春秋,2012(10):34-38.
- (1)北京女高师的全称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其前身是1908年由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1912年,改称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呈请改组高等师范学校,并于当年增设教育国文专修科,设立附属中学,预备改组事宜。1919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北京女高师升格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1925年5月,在校长杨荫榆的高压管治下,北京女师大酿就了轰动中外的“女师大风潮”。1927年,张作霖政府将北京国立九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北京女师大成为其中的一部。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大学区制,将北京九所国立高校合并为国立北平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改组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专门招收女生。1929年教育部停止实行大学区制,批准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高校独立,恢复其原有称谓,但是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等七所院校则继续保持北平大学的合校建制,只是名称略有更易。如同年12月,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1931年7月,该校正式并入北平师范大学,由此成为今日百年名校北京师范大学的源头之一。
- (1)以下几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有人认为其1912年改名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参见魏国英等编著:《中国高校校报史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页),有人指出是1913年改称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参见李雪季主编:《跨世纪领导干部工作宝典》,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724页)。
- (2)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组为东南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组为国立武昌大学,广州高等师范学校并入国立广东大学,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并入国立四川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改组为东北大学。
- (3)诸如1922、1923年北京女高师改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说法都是不正确的。参见肖凤:《庐隐与〈文艺会季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第4期;赵海菱:《冯沅君在北京女高师的日子》,《新文学史料》,2011年第2期;《程俊英自传》,朱杰人、戴从喜编:《程俊英教授纪念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4页;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66页;华泽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 (1)需要指出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校史》(1902-1982)中的《女师大与师大合并前历任校长》(参见《北京师范大学校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12页),所记载的校长顺序及任期与该表略有出入。结合《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一览》(1918年)及《国立京师大学校女子第一部一览》(1927年)中的相关内容,笔者认为该表是比较切合事实的。
- (1)有学者认为,成立于1905年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大学。参见张珊:《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概览---记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