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八月之光》中人物存在状态的不确定性——以克里斯默斯为例On the Indeterminacy of Characters' States of Being in Light in August——Take Christmas for Example
姚孟泽
摘要(Abstract):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但它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就已经存在。在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中,人物的存在状态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特征。以主人公克里斯默斯为代表,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三种:时间中的悬浮、空间里的游离和精神上的偏执。而失去确定性之后孤独飘荡的个体,就成了《八月之光》中的核心意象。对于这种困境,福克纳在小说中虽未明确地给出拯救的方式,却通过莉娜的象征意义间接地指出了一条解救之道。
关键词(KeyWords): 《八月之光》;存在状态;不确定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姚孟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80.
- [2]Baldick,Chris.牛津文学术语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9.
- [3]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63-264.
- [4]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
- [5]肖明翰.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动因[J].美国研究,1999(2):77-97.
- [6]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M].蓝仁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 [7]让-保尔.萨特.喧哗与骚动: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C].俞石文,译//福克纳的神话.李文俊,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11-121.
- [8]生安锋.白皮肤、白面具:八月之光主人公乔.克瑞斯默司的身份僵局[J].外国文学研究,2004(4):44-49.
- [9]蓝仁哲.八月之光.译本序[M]//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蓝仁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20.
- [10]克林斯.布鲁克斯.威廉.福克纳[C].李文俊,译//福克纳的神话.李文俊,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87-288.
- [11]罗伯特.潘.沃伦.威廉.福克纳[C].俞石文,译//福克纳的神话.李文俊,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0.
- [12]Millgate,Michael.Introduction[C]//八月之光新论.Michael Millgate,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
- [13]威廉.福克纳.福克纳文集前言[C].张子清,译//福克纳评论集.李文俊,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57.
- ①这是巴巴(Homi Bhabha)的理论。在巴巴看来,“身份既是人为建构的,那么身份的混杂(如克里斯默斯身份的不确定——笔者注)就可以被处于中间位置的人拿来作为一种策略和手段,而非困惑和痛苦”。见Bhabha,Homi.“Unpacking my Library?Again.”The Post-colonial Question:Common Skies,Divided Horizons.Eds.Iain Chambers and Linda Curti.Lon-don:Routledge,1996.转引自[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