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的不可通约解读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commensurability of “Needham Puzzle”
庞震;
摘要(Abstract):
在"不可通约"的基点下,由科学的发展向度展开,对于"李约瑟难题"的产生路径及其所依存的实践操作平面进行探索;基于不可通约向度对"李约瑟难题"中所蕴含的"科学"概念的历史和实践进行分析,得出中西科学各有其不同的产生和发展路径,"李约瑟难题"问题本身是在中西科学不可通约的基础上产生的。
关键词(KeyWords): 李约瑟难题;不可通约;实践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15D01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RW16018)
作者(Authors): 庞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ANDREW PICKERING.The Mangle of Practice:Time,Agency&Scienc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5:31.
- [2]钱兆华.对“李约瑟难题”的一种新解释[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3(14):3.
- [3]江晓原,袁幼鸣.李约瑟难题”是伪问题?[N].南方周末,2001-05-24(20).
- [4][美]拉瑞·劳丹.进步及其问题[M].刘新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42.
- [5]李克特.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M].顾昕,张小天,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87.
- [6]袁江洋.科学史的向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48.
- [7]T.S.KUHN.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M].Carn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7:ix.
- [8]刘兵.克丽奥眼中的科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