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与惩罚: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中的主体行为分析——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Incentive and Punishment: Analysis of Subject Behaviors in Source Classification of City Life Garbag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 and Game
高明;吴雨瑶;
摘要(Abstract):
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命题,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是顺应这一发展潮流的必然举措。文章将城市居民和垃圾收运企业捆绑在一起视为分类源头主体,运用演化博弈方法建立双方博弈模型,并将政府规制手段引入模型中,分析不同情况下的演化均衡策略。通过仿真模拟,在政府严格治理下发现奖励和惩罚政策都能推动垃圾分类,但惩罚性政策比激励性政策更为有效。此外,提高企业创收会提升分类效果。最后,针对结果文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KeyWords): 城市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垃圾收运企业;演化博弈;政府规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促进‘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的多主体协同机制研究”(18BGL176)
作者(Authors): 高明;吴雨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乔露.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管理实效调查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117-118.
- [2]周传斌,吕彬,施乐荣,等.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测算及其统计数据收集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18,10(3):70-76.
- [3]杜欢政,刘飞仁.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难点及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134-144.
- [4]徐林,凌卯亮,卢昱杰.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7,14(1):142-153,160.
- [5]陈子玉,赵静,马国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3):64-68.
- [6]韩洪云,张志坚,朋文欢.社会资本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6(3):164-179.
- [7]占绍文,张海瑜.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认知及支付意愿调查———以西安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2(4):57-62.
- [8]曲英.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理论模型构建研究[J].生态经济,2009(12):135-141.
- [9]吴宇.从制度设计入手破解“垃圾围城”———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反思与改进[J].环境保护,2012(9):51-53.
- [10] LU L T,HSIAO T Y,SHANG N C. MSW management for waste minimization in Taiwan:The last two decades[J]. Waste Management,2006,26(6):661-667.
- [11]彭园花.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瓶颈及对策[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5,33(12):30-32.
- [12]瞿利建,董卫江.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奖惩机制及其对北京的借鉴[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4,32(9):29-33.
- [13]鲁先锋.垃圾分类管理中的外压机制与诱导机制[J].城市问题,2013(1):86-91.
- [14]张莉萍,张中华.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中居民集体行动的困境及克服[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9(6):50-56.
- [15]童昕,陶栋艳,冯凌,等.可持续转型社区行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实验及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4(1):207-217.
- [16] TONGLET M,PHILLIPS P S,READ A D.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to investigate the determinants of recycling behaviour:A case study from Brixworth,UK[J]. Resources Conservation&Recycling,2004,41(3):191-214.
- [17] MIAFODZYEVA S,BRANDT N,ANDERSSON M. Recycling behaviour of householders living in multicultural urban area:A case study of Jarva,Stockholm,Sweden[J]. Waste Management&Research,2013,31(5):447-457.
- [18]陈绍军,李如春,马永斌.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9):168-176.
- [19]叶岚,陈奇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政策分析与路径选择———以上海实践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18(2):69-77.
- [20]吴清津,邹锐,杨春梅,等.基于价值共创的垃圾处理服务变革和社会营销策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2):119-124.
- [21]张璐,谭刚.公共政策执行中目标群体与执行部门的利益博弈分析———以广州市垃圾分类新规为例[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4(6):43-46.
- [22]任哲勖,邵明吉.生活垃圾减量化主体间演化博弈分析[J].价值工程,2018,37(6):73-75.
- [23]董宇翔.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垃圾分类监管困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29(4):8-11.
- [24]叶健飞,马慧民,李祥祥.城市垃圾分类回收逆向物流监管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J].物流科技,2015,38(7):78-82.
- [25]王伟,葛新权,徐颖.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多元主体利益博弈与差别责任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2):41-44.
- [26]许振晓,李家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链中主体行为研究———基于多方演化博弈的视角[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4):48-57.
- [27]张爽,孙绍荣,马慧民.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与政府收费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8,27(7):68-75.
- [28]马慧民,叶健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与企业行为研究———基于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开发研究,2015(3):141-145.
- [29]刘光富,鲁圣鹏,李雪芹.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问题剖析与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2(8):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