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良法善治的内质与形态Being People-Oriented:the Essence and Form of Good Law and Governance
赵龙;朱诗蕊;赵明明;
摘要(Abstract):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刑事法治理念,尤其是其核心价值理念的导向问题,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课题,也是新时期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实践良法善治的基本前提。而将以人为本作为实践良法善治的内质与形态,无疑对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KeyWords):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人为本;良法善治;内质与形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生态研究”(13XFX006)
作者(Authors): 赵龙;朱诗蕊;赵明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66-167.
- [2]樊崇义.人文精神与刑事诉讼法的修改[J].政法论坛,2004,22(3):10-17.
- [3][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1-3.
- [4][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26-28.
- [5]夏春涛.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J].求是,2014(8):39-41.
- 1从社会学意义上而言,刑事法治是一种社会治理活动,其以治理对象的社会属性为前提和基础。对刑事法治应然性的考察,应将这种治理现象置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而不能仅仅表现于对刑法法条的据理解析。真正的刑法学研究,不应表现为只关注刑法条文的拜占庭式的经院哲学分析,而应表现为对社会治理终极价值观的思考。
- 2除了正义观学说和工具主义学说,尚有:公正主义学说。公正,是理论界给予刑事法治的首位价值观。刑事法治涉及对罪犯的生杀予夺,因此公正是其生命性价值,必然引起刑法理论界重视。作为刑事法治的第一位价值观,预示着刑事法治实践中任何问题皆应让位于公正。秩序观学说。秩序,意指客观存在与外界环境彼此间的和谐共存,以及客观主体内部诸因素之间协调统一于客观存在本身,是客观存在一致性、确定性和连续性存在形态。自由观学说。由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表明,刑事法治是使自由的本性得以最大限度发挥的必须保障,在刑法所追求的诸多价值观取向中,自由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人权主义学说。作为司法改革和法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刑事法治的现代化无疑是关乎法治文明和实现人权保障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人权理念是实现现代刑事法治价值的基本前提,亦是刑事法治价值的主要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