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273709

法学研究

  • 我国行政公益诉讼胜诉判决检视

    张彬;许婵;

    实践表明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呈现极高的胜诉率。按照权力配置,对公益的维护,应先行政后检察,过高的胜诉率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是行政机关与检察机关职能错位,检察机关代替行政机关行政。另一方面,在过高的胜诉判决中,主要类型是确认违法判决,在行政机关已经依法履职情况下,确认违法之诉并无实质意义,反而是对公共资源的无谓消耗。基于此,行政公益诉讼的发展应回归理性,即公益诉讼制度设立的初衷是形成保护公益的意识和合力,如通过其他手段已然实现了这一初衷,就没有必要通过诉讼的手段来确认。

    2022年03期 v.40;No.17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8 ]
  • 论监察权属于中央事权

    郭文涛;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监察权的本质属性是监督权,这决定了监察权属于中央事权而非地方事权。监察独立是有效反腐的前提条件,监察权中央化有利于实现监察独立。监察权属于中央事权,国家监察工作不具有地方特色,而是应当适用全国统一标准,这决定了省级以下监察机关不享有立法权,无权制定监察法规或监察规章,只能制定监察规范性文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区的监察委员会不是自治机关,监察权不属于自治权而是中央事权,这决定了民族自治地区不能变通适用《监察法》和监察法规。

    2022年03期 v.40;No.176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 ]
  • 《民法典》视域下狭义无权代理人对善意相对人的责任

    李昊珉;

    狭义无权代理人对善意相对人的损害赔偿范围不限于信赖利益或者履行利益,在无权代理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时还可能包括固有利益损失。固有利益损失的纳入可通过《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三款的扩张解释得以实现。该款但书并非将损害赔偿定性为某项特定的利益,而是从数量上限制损害赔偿不能使善意相对人获益,并指示可预见规则、减损规则的适用。狭义无权代理人对善意第三人的责任应保持无过失责任的基本状态,但考虑到可预见规则的适用给予法官的裁量空间,法官可以善意无权代理人可预见的赔偿范围有限为由,适度减轻其应承担的损害赔偿的数额。从以上责任的特征来看,将狭义无权代理人对善意相对人的责任视为法定特别责任更为合理。

    2022年03期 v.40;No.176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8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人格权禁令之交错属性及程序设计

    沈超;

    民事诉讼法所面临的人格权禁令制度的协调和对接问题愈发紧迫。人格权禁令自身呈现出实体与程序、诉讼与非讼的交错法律属性,以有着公正要求的效率为价值导向,提出了交错适用诉讼与非讼法理的要求。“程序—法官—当事人”的三角作用构造可提供填补程序规则空白的理论与技术指引。在制定人格权禁令程序规则时,应当重视程序本身的作用空间,以及其与法官、当事人作用空间的关系,在实现程序功能与目的的基础上进行调节。

    2022年03期 v.40;No.176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7 ]

政治学研究

  • 党的政治建设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的辩证逻辑

    孙国栋;

    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依规治党,必须深入探究党的政治建设和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运行的内在机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党的政治建设在价值和行为取向上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供思想保证与动力引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为执政党的政治建设提供行为规范和法规保障。新时代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必须立足时代发展实践,坚持制度建党和思想建党同向发力,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与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反腐败斗争相统一,完善党的各项法规制度建设,注重其可操作性,凸显其政治功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维护党的统一与中央权威。

    2022年03期 v.40;No.176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4 ]
  • 论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时代价值和弘扬路径

    廖昌海;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蕴含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求真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干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奋斗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为民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历久弥新,是立党兴党强党的逻辑起点、建国兴国强国的精神原点,为民富民利民的思想基点和立人树人育人的理论支点。新的征程上,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积极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2022年03期 v.40;No.176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1 ]
  •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建构

    余成龙;

    习近平立足于世界卫生领域的现实境遇,提出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为当下全球抗疫合作提供了实践遵循和理论支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深刻揭示了人类卫生健康领域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路向,深入阐释了人类未来的整体利益和价值追求。然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面临重重困境,中国理应成为推动其创新发展的承担者和践行者,并亟须从树立新型文明观、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健全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等视角出发,努力促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设进程。

    2022年03期 v.40;No.176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6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曾献辉;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是鲜活的思政课教材。将党史作为思政课的教育内容,需正确认识将其融入思政课的历史、理论、时代三个维度。要把握党的历史脉络,讲清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以史鉴今地推动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厘清党史教育与思政课互融共荣关系,彰显其资政育人功能;要统合党史的丰富资源,拓宽其教学育人渠道,提升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践价值,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取得更大成效。

    2022年03期 v.40;No.176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9 ]

经济学研究

  • 资源型经济转型背景下工业能-水消耗时空关联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王文智;李琦;

    以资源型地区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建设为背景,基于2005—2018年面板数据建构工业用能强度、用水强度及能源耗水系数,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工业能-水消耗的空间关联,利用PVAR模型探讨工业经济、工业耗能和耗水的动态时间关系。研究结论显示:资源型地区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建设导致工业能-水的空间关联在总体和局部上均发生了变化,时间维度的分析显示工业经济发展分别和工业用水、工业用能相互影响。基于此,提出工业经济发展需要转变能源结构,改变传统的能水依赖关系;资源型地区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建设应关注地区差异;避免工业经济、工业用能和用水的外生冲击,保证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工业能水的高效利用。

    2022年03期 v.40;No.176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三晋(河东)文化研究

  • 晋商匾额中的企业家精神:内涵、价值与转型

    张旭光;

    晋商匾额是对明清晋商“做人有德,经商有道”地域性社会历史的客观反映。晋商匾额中蕴含着“敬业进取、诚实守信、义在利先、和衷共济、经世济民”等丰富的商业思想,这些思想从儒商结合、学商结合和政商结合等维度阐述了明清晋商企业家精神的特征。研究晋商匾额企业家精神不仅要挖掘优秀晋商精神,也要回归历史反思,努力克服其官本位思想、农本意识、狭隘价值本位等历史局限,最终实现企业家精神由传统走向现代。

    2022年03期 v.40;No.176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3 ]

哲学研究

  • 重释马克思的权利理论——基于《哥达纲领批判》中“das bürgerliche Recht”的考察

    张超;杜玉华;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德文版中“das bürgerliche Recht”的“Recht”的翻译大致经历了“权利”“法权”到“权利”的变迁,“Recht”与平等相关联,也体现了利益分配制度,有必要从法学角度对纯粹法学用语的“权利”的意涵做出重新诠释;其中一直被理解为指向资产阶级的“bürgerliche”遭到质疑,“bürgerliche”的阶级属性值得重新推敲。可得出结论:“权利”具有经济学意味和法学意味;“das bürgerliche Recht”被翻译成“市民权利”能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权利的阐释形成逻辑上的自洽,同时《哥达纲领批判》内在包含了对“资产阶级权利”的深刻批判。回到马克思著作的原初语境是研究这个问题的出发点。

    2022年03期 v.40;No.176 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3 ]
  • 儒墨道法德育主体性意蕴及现实价值

    杨建兵;王志伟;

    主体性是先秦德育的主基调。儒墨道法四家互有抵牾,却不约而同地奏出突显人之主体地位的主旋律。“文质彬彬”的儒家标举“为仁由己”的内在超越和仁者爱人的人文关怀;“质胜于文”的墨家以“非命”为逻辑起点,孵出“兼爱”“兴天下之利”的大爱情怀;“法自然”的道家鄙视“人为”,只为修养出本真质朴、随性而行获得完全解放的人;“严刑峻法”的法家也劝人“敦本务实”以“积善成德”。儒墨道法四家德育思想所彰显的主体性意蕴对当下的道德建设有推动道德内在的自我建构、塑造和谐人际观的个体支撑、发挥德性培养的“隐”之方式、促成双向德育的陶冶路径四个方面的参考价值。

    2022年03期 v.40;No.176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