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曲;李皓然;
域外检察民事公益诉权呈现公共自主型和私人自主型两类,我国相关研究受此影响并在路径依赖下形成三种路径,即以“法律监督型诉权说”为主的公共自主路径、以“公益代表人诉权说”为主的私人自主路径,以及有限的折中性路径。国内检察民事公益诉权的研究路径延续了域外的路径分化以致缺乏研究共识。基于路径反思,我国相关研究应回归诉讼程序中的主体间沟通关系,柔化检察民事公益诉权的监督形式,在诉权和监督权的辩证关系中探索新路径。
2023年03期 v.41;No.182 1-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 刘海宇;
内部行政行为作为行政法的基石性范畴,因对行政行为概念的认识差异及受“司法视角中心主义”的视野局限,其概念、体系长期未形成共识。行政行为概念的确立是厘清内部行政行为概念的前提,从历史、实践与未来发展三个角度考察,行政行为应采广义概念。内部行政行为在内部行为体系中仅包括行政机关作出的属于行政行为的那部分行为。内部行政行为应定义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具有内部行政法效力的行政行为,这种法效力的内部性建立在行为主体管辖权的基础之上并受其限定。内部行政行为的体系包括制定内部行政规定的行为与内部行政处理,但所谓“内部行政协议”因签约行政机关之间欠缺内部性关系而无法成立。
2023年03期 v.41;No.182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赵晏民;
《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确立了刑事庭审中在线证据调查的限度适用模式,但因国家刑罚权实施的审慎性,其适用范围的适度延展存在争议。通过多维度正当性论证可知,刑事庭审中适用在线证据调查具有较为深厚的合法性基础,有助于推进司法资源的合理布局,对消除诉讼资源揭示案件事实的消极影响具有良好功用。刑事庭审在线证据调查的拓展适用可能在一定程度对司法公正产生冲击,但可通过适度规范与限定其适用的案件范围、权力(权利)配置和救济方式予以防范。在信息化时代,适度延展刑事庭审中在线证据调查的适用范围,对于发挥司法信息化所带来的“技术红利”具有积极意义。
2023年03期 v.41;No.182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吉日木图;
知识与信息在全球互联网中的自由流动使原本被动接受信息的互联网用户群体正在逐渐转变为信息产品制造者。在这一背景下,用户在创造内容过程中使用他人作品之行为的合法性问题已然成为著作权法中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文章认为著作权法治理方案应包含两个面向的内容:一是从解释论与立法论入手,为用户创造内容之行为寻找到一条可行的合法性解释路径;二是引入版权补偿金制度,以网络平台为支付主体,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为收取主体与分配主体,进而平衡用户创造内容对著作权人的利益带来的负面影响。
2023年03期 v.41;No.182 29-3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魏瀚申;
与传统语境下刑法解释“价值无涉”的特性不同,网络时代刑法解释呈现出价值判断介入过多的特点,虽然其有效回应了公民权利保障的诉求,但也埋下了“新刑法工具主义”的法治隐患。从原因论的角度来说,刑法解释扩张化的初衷在于弥合高速变动的社会情势与立法滞后性之间的差距,但在刑事政策过度司法化、刑法解释论的内在缺陷等因素驱使下逐渐异化。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的困境既有立法原因,也有司法自身原因,因此解决路径也需要兼顾两者。在刑事法治现代化的价值导向下,应当树立刑罚有限主义的理念,重视立法层面犯罪化的内容与限度,整合司法层面刑法解释与刑法论证的适用,进而实现刑法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化。
2023年03期 v.41;No.182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杨佳瑜;
作为本轮司法改革中最具影响力的改革举措,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自提出以来就引起热议。二者在顶层设计呈现并行不悖、良性互动的外衣下,实则存在两向构造的冲突,在实践中则外化为“检察主导”与“审判中心”的逻辑争议,以及背后反映的利益碰撞。为防止该逻辑争议与利益冲突对司法改革的全面推进形成掣肘,有必要回归制度设计原点,立足于“以审判为中心”的原则语义,从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探讨“认罪认罚从宽”与“以审判为中心”在践行过程中产生冲突的原因与对策。
2023年03期 v.41;No.182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王家阳;
《民法典》第1254条对高空抛物制度增设了相关规定,极大地提高了该制度的合理性,但通过对《民法典》施行后适用高空抛物补偿责任规定的案件梳理,发现在司法实务中,法官对高空抛物补偿责任制度适用的案件类型、补偿范围、补偿项目、内部分担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分歧。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立法规定表述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对高空抛物补偿责任具体如何适用略显不足,理论上对补偿责任的性质存在争议。宜将高空抛物补偿责任定性为公平责任;明确适用案件类型包括抛掷物、坠落物致害案件,并类推适用于下水道堵塞案件;补偿的范围不宜覆盖全部损失数额,宜将精神损害抚慰金纳入到补偿项目中;采取平均分担和比例分担相结合的损失分担方式。
2023年03期 v.41;No.182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蒋辉宇;杲燕林;
会计师事务所未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因其鉴证文件存在虚假陈述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法律责任,厘清责任承担的关键在于认定交易因果关系与损失因果关系。根据我国证券市场实际情况,在认定交易因果关系时,我国应确立“存在有效市场”为“推定信赖”原则适用的前提,并于法律制度中引入“理性投资者概念”,规定“推定信赖”原则的适用对象为“理性投资者”;认定披露信息“重大性”时,应增设“理性投资者标准”作为补充,以弥补现行规定应对证券市场“价格失灵”时的不足;同时应确立审计准则作为判断信息“真实性”与“重大性”标准的法律地位,降低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法律风险;且应建立对于“阻碍损失因果关系成立因素”的统一证明标准并采取统一指数计算市场风险。
2023年03期 v.41;No.182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黄帆;
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性质或民事行为效力与法院认定不一致时,从“应当告知变更诉讼请求”到“将相关问题作为焦点问题审理”,在规范层面减轻了法院的释明负担,转以法律争点的审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实际上,法律争点审理程序需要与法律观点释明相配合,从而实现保护当事人实体权益、充实程序保障与纷争一次性解决的多元目标。于法律争点审理中,法院应实质性赋予当事人表达意见的机会,适时开示心证,防止法律面的突袭性裁判;应放宽诉之变更的条件及允许当事人进行选择合并与预备合并之诉讼行为。
2023年03期 v.41;No.182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