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长森;
金融诈骗罪保护法益的传统认知存在缺陷,不利于司法实践合理划定该类罪名的归责范围。对此,可在知识论上适当借鉴日本经济刑法学的研究成果,在方法论上从法益性质与法益结构方面对金融诈骗罪的保护法益展开功能性研究。据此可以发现,日本经济刑法中的多元法益论实际就是我国传统刑法中的“复合客体说”;我国金融诈骗罪的保护法益不是财产法益,而是集体法益中的“制度依存型法益”;金融诈骗罪保护集体法益的正当性在于其法益的“秩序—财产”型位阶结构;将“秩序法益”置于第一位阶可在一定程度上划分该罪与其他不法行为的界限,将“财产法益”置于第二位阶能够反向识别秩序法益的判断是否正当。
2023年04期 v.41;No.183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班艺源;李麒;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案件超期现象,但是当今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却缺乏对超期案件的关注。超期案件的产生基于复杂的中国实践,流水线式案件移送流程、独特被害人反应机制、辩审冲突、法院内部讨论决定机制,以及错案给法官带来的司法判决压力均成为超期案件产生的诱因。除显性超期外,延期审理、中止诉讼、诉讼程序转化等程序滥用也会带来案件的隐性超期问题。文章通过考察中国古代法律对案件超期后法官违限责任的具体规定,并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其成因,从严格法官违限责任、重大案件整体违限责任、多元化追责主体违限责任分担机制三个方面对当今中国法官案件超期责任进行再构建。
2023年04期 v.41;No.183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李欢欢;
在《民法典》实施背景下,实现抵押权人与商品房消费者的利益平衡至关重要。在适用“执行异议和复议规定”第29条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商品房消费者应尽合理注意义务。通知义务是合理注意义务的重要内容。只有商品房消费者履行了合理注意义务时,才能排除抵押权人的强制执行;反之,则不能简单地排除抵押权人的强制执行。当然,作为补救措施,商品房消费者可以代为清偿债务而消除所购商品房的抵押权负担。
2023年04期 v.41;No.183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董凡;周晓波;
依循审判思路,法院判定当事人所主张商业秘密是否满足非公知性系审理商业秘密侵权案件的逻辑前提。通过研习679例裁判样本,发现法院对非公知性意涵及认定标准存有争议,进而影响我国商业秘密侵权案件的裁判质量和效果。商业秘密非公知性可以解构为“相关公众”“普遍知悉”“容易获得”三项要件,通过对前述要件进行文本解释,厘定非公知性的认定标准。
2023年04期 v.41;No.183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 ] - 程光;岳文皓;
受“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之统一论的影响,社会效果已经成为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时的常态化考量因素,该因素的介入具有助益检察机关处理疑难法律问题和应对特殊社会矛盾的实践价值。不起诉制度的社会效果是指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通过行使不起诉权的方式终结案件后,社会公众等非案件办理人员对不起诉决定是否适当作出的一种主观评价。通过观察全国人民检察院2151份不起诉决定书发现,社会效果在不起诉案件中的运行略显失范,表现为实践表达笼统化和判断标准模糊化这两种形态,滋生了同类案件审查起诉处理结果分歧化的不正常现象。这肇因于检察人员在追求不起诉案件社会效果时对法律方法的忽视。检察人员应当跳出统一论的形式藩篱而回归法律方法,运用法律思维逻辑、法律解释方法和法律修辞模式办理不起诉案件。
2023年04期 v.41;No.183 71-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曹重阳;叶晓川;
智慧司法生态设计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减轻法官群体的非诉讼任务,但同时在法官责任终身制的背景下,智慧司法制度极易成为该群体“去责任化”的“避风港”。智慧司法平台的应用,使得司法决策者的决策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导致司法责任的认定程序及结果也随之发生改变。从“卢米斯案”来看,针对数字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多是关注算法风险及程序正义等问题,忽略了数字技术对现有司法责任伦理的冲击。司法活动的数字技术应用将导致司法责任规避的法理复杂化和多元化,极易在司法系统内形成“数字避风港”的倾向。因此,在拥抱数字技术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其对司法责任伦理的冲击,构建起数字时代的司法责任体系才是完善智慧司法生态制度的应有之义。
2023年04期 v.41;No.183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