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73408

政治学研究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建构的思想特征

    竟辉;赵思琦;

    中国改革事业的成功推进需要改革话语的有力支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开启、领导和推动中国改革事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的改革话语,由此科学阐明并解答了“什么是改革、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什么、怎样改革”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新征程上,面对各种改革杂音噪音、错论谬论的干扰和侵袭,亟须从激发改革话语动力、彰显改革话语魅力、凝聚改革话语合力、增强改革话语定力、掌握改革话语权力、释放改革话语活力等方面出发,不断彰显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建构的思想特征,进而在讲好中国改革故事、传播中国改革声音中汇聚起推动新时代中国改革事业持续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2025年04期 v.43;No.19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时代党员干部数字素养测评的原则遵循、基本特征与实践策略

    周良发;朱燕;

    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素养是党员干部推进党政工作必备的核心素养,加强数字素养测评是提升党员干部数字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厘清党员干部数字素养测评应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素养测评呈现出伴随式测评视角、常态化测评样态、智能化测评手段、个性化测评内容、全样本测评数据、长效化测评目标等基本特征,进一步明晰了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数字素养测评效度要从加强测评研究、规范测评标准、拓展测评主体、优化测评方法、构建测评机制等环节入手,以期造就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2025年04期 v.43;No.195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以伟大建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毛嘉琪;李维军;

    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通过伟大建党精神来集中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理论内涵和实践风貌,彰显政党力量,塑造政党形象,推动各族人民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信任和忠诚的理性认知与感性拥护,深化党的认同。伟大建党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理论根基、文化根脉与实践根源上存在契合与共生。伟大建党精神能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重维度有机统一并恰切耦合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党的认同,系统性建构起客体叙事与主体认知的内在一致性,有效增进共同体成员的价值确证、身份识别、情感唤醒、集体归属。具体以科学研究为根基、常态制度为保障、融合传播为依托,深入立体地拓展其实现路径,将一般的“理”转化为具体的“路”,将精神动能转化为实践伟力,在社会互动框架内生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2025年04期 v.43;No.195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要素构成与逻辑结构: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构建探颐

    王增剑;高继文;

    当前,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论构建有待进一步深化。立足科学理论体系要素构成的完备性,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体”“用”衔接维度及文化建设内核范畴维度,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红色基因”等主干概念,进一步拓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的概念体系。基于科学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的自洽性,沿着由抽象到具体的一般理路,梳理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自信为逻辑起点,以文化建设道路、制度、方法和知识体系为逻辑中介,以实现新的文化使命为逻辑终点的逻辑结构,展现了这一理论体系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前后一致的科学品质。

    2025年04期 v.43;No.195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6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大数据与法治研究

  •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认定研究

    吕姝洁;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暂行办法》规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是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主体,但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者的法律地位、造成损害后的责任认定规则等问题,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规定。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特征,通过比较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权与产品侵权、违反安保义务侵权等侵权类型的区别,论证作为内容服务的提供者的法律地位。基于此,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权时适用一般过错责任的正当性、免责事由,以及多数人侵权认定时应当考虑的相关技术原因。

    2025年04期 v.43;No.195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人工智能生成不良信息内容的治理挑战与应对

    苗运卫;潘誉文;

    治理不良信息内容是建设良好网络生态的重点所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导致不良信息内容的大量生成与快速传播,造成外化法律风险与内生技术风险。人工智能的内在构造与技术原理,使其生成的不良信息内容出现治理主体协作性、治理内容复杂性与治理方式有效性等方面的治理难题。为此,需要反思既有的治理举措和调整治理思路,形成与人工智能生成不良信息内容相适配的治理路径:一是需要政府做好对内统筹协调与对外优化监管治理,以合规激励促进协同治理;二是推动技术治理并将技术规则予以法律归化,以技术关照实现综合治理;三是关注不良信息内容、人工智能技术与公众网络行为中的伦理要求,以公序良俗引领有序治理。

    2025年04期 v.43;No.195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民事检察监督之逻辑起点、风险挑战与应对之策

    高峰;

    新一轮人工智能产业革命方兴未艾,ChatGPT技术之兴起,加速推动了数字法治的改革进程。民事检察监督作为现代法治的重要一环,所蕴含的类案监督价值理念与数字思维深度契合,迎来了时代机遇。数字技术有助于重塑传统的民事检察监督机制,而数字正义全面保障民事检察监督质效。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背景下,将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糅合、嵌入传统的民事检察监督机制容易衍生出方枘圆凿之安全、伦理、技术三重风险。为平衡技术与法治的内在张力,保障数字法治的安定性,应构建数据分级保护机制、确立人主机辅耦合理念、提升算法审查程序透明度。

    2025年04期 v.43;No.195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刑法数据治理的路径:数据类型化法益与算法治理的引入

    孙昊;

    数据类型化法益与数据法益类型化不同,依后者建立的刑法治理体系缺乏对应性,而刑法数据治理理应以数据类型化法益为基础。当下刑法数据治理模式主要有数据控制模式和数据利用模式,二者各有利弊,但都缺乏算法治理的加持。数据与算法间互相依附,没有数据的算法缺乏内容,没有算法的数据缺乏目的,即,对数据的治理不能脱离算法进行。算法作为智能系统中的内部“法律”,引入算法治理可以弥补当下刑法数据治理的不完整。因此,刑法的数据治理应采取以数据类型化法益为基石。以算法治理为前提,用数据控制模式和数据利用模式并重的形式,为刑法数据治理提供新的思路,阐释数据的社会价值。

    2025年04期 v.43;No.195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有效辩护视野下大数据侦查的勘验属性及其适用

    季晨佳;张易潇;

    法律属性的模糊与规范供给的不足造成大数据侦查成为影响刑事辩护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大数据侦查不仅导致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失效与强制措施对象的扩张,还导致法定量刑情节的弱化与内心确信的偏移。立足有效辩护,应当选择实质解释进路开展对大数据侦查的法律控制:界定大数据侦查性质的否定说、搜查说、调取说与技术侦查说均有显著不足;从规范的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出发,阐释大数据侦查作为勘验措施具有合法性、合理性与正当性;以勘验程序的合法性开展程序辩护与证据辩护,以勘验笔录的合理性开展无罪、轻罪与量刑辩护。

    2025年04期 v.43;No.195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法学研究

  • 诉讼模式转型视野下民事诉讼突袭行为的规制

    陈文曲;赵麓然;

    以工具理性为内核的传统诉讼模式当中,诉讼突袭或自洽于工具理性的裁判正确性发生机制,或受制于法官或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客体性”,无法产生阻滞效果。我国诉讼模式转型将两种矛盾的工具理性糅合于混合式诉讼模式中,表现为大量存在的民事诉讼突袭行为。商谈法哲学通过明晰司法裁判正确性与稳定性这一问题,将诉讼突袭问题解释为工具理性对司法裁判正确性的挫伤。商谈式诉讼模式以交往理性弥合裁判正确性与稳定性之张力,能够超越工具理性导致的权利与权力失调,助推民事裁判实现融贯与自洽。我国民事诉讼应当以主体间理性沟通为蓝图,由宏观向微观精进,树立交往理性为核心的诉讼理念,重新定义诉讼原则并更新诉讼制度,以交往理性重塑民事诉讼裁判正确性,实现对诉讼突袭行为的有效规制。

    2025年04期 v.43;No.195 7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失衡与弥合:刑事诉讼未成年被害人保护机制问题研究

    孔令勇;刘子乐;

    长期以来,我国刑事诉讼程序都存在着对未成年被害人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保护失衡之局面,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法律规范、司法实践与社会救助三方面。因未成年被害人的特殊身心发育特点、规律与国家建设需求,应当对其予以保护。而保护的缺位易对未成年被害人造成“二次伤害”甚至“三次伤害”,导致其出现整饰行为以避免痛苦,甚至发生“恶逆变”等不利后果。需从明确对未成年被害人与被告人保护的平等原则,完善司法实践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刑事诉讼程序保障,促进社会救助对未成年被害人的重视与保护方面予以弥合。

    2025年04期 v.43;No.195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刑事审级利益

    周致义;

    审级利益是当事人享有的数次请求法院作出判断的一项程序性利益,通过管辖、前审法官回避、上诉、发回重审等程序机制加以保障。在追求实质法治的背景下,偏重形式的规则论与偏重抽象的价值论,对于实质程序违法行为的批判力度均较为有限,利益论对此构成有益补充。作为一项理论工具,审级利益兼具方法论层面的解释与论证功能。在法律解释环节,通过目的解释方法的运用,在对向犯罪案件的管辖、二审程序初次改判有罪的情形,审级利益可以揭示既有诉讼实践的实质违法之处,提供制度优化方案。在法律论证环节,审级利益作为一项可以处分的利益,通过利益性质分析、利益衡量方法的运用,对于认罪认罚案件中被告人上诉权的限制以及二审法官改判权的界限等理论问题同样具有解释效力。

    2025年04期 v.43;No.195 9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论新《行政复议法》中申请人的地位

    李晨;

    新《行政复议法》强调行政复议是“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这要求行政复议应当兼顾纠纷解决的彻底性、制度运行的经济性及对申请人的回应性。然而,新法关于申请人地位的规定和复议制度的定位之间存在张力,有必要进一步厘清申请人在复议中扮演的角色。对申请人的回应性不一定体现在复议决定与申请人请求间的对应关系上,也可以通过在复议过程中尊重和保障申请人的参与权实现:复议决定不受申请人请求的影响,但申请人(第三人)可以拓展复议机关的审查范围。复议的审查范围由基础性事项和申请人提出的新证据及理由两部分组成,复议机关应当依职权调取证据查明事实,判断申请人的主张是否成立,并按照新《行政复议法》第63条至第74条的规定作出复议决定。

    2025年04期 v.43;No.195 10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公益服务相对不起诉制度适用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检视

    张宇航;王涟平;

    我国犯罪结构的轻罪化特征日益明显,轻罪治理成为当下刑事司法的新课题。公益服务机制与相对不起诉相结合的模式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出现。该模式契合恢复性司法理论,强调犯罪人通过公益服务实现社会融入,体现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顺应协商性司法的发展趋势,但是在程序定位、适用条件、考察期限、公益服务项目范围、评估监督方面还需完善。其中,保障当事人公益服务的自愿性是关键,并且需要划定适用罪名种类,明确先前处罚记录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估监督程序。

    2025年04期 v.43;No.195 117-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哲学研究

  • 新陈代谢断裂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生态批判的奠基——基于对MEGA2中马克思“生态学笔记”的文本研究

    赵伟;姚秉轩;

    在着手批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候,马克思完成了大量的摘录笔记。这些笔记记录了他对把握资本主义整体的不懈努力,为分析马克思是如何完成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计划提供了有用的线索。其中的“生态学笔记”在批判李比希等人化学农业中产生了代谢断裂的概念,这一概念构成了马克思生态批判的基础。正是在这些术语中,马克思为解决困扰人类文明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一个关键框架。笔记清楚地证明了马克思的生态批判维度,表明了他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结合一个关于人类和自然之间代谢相互作用裂缝的生态维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生态批判与社会批判的统一。

    2025年04期 v.43;No.195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稿约

    <正>《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三晋(河东)文化研究(特色栏目)、政治与法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哲学与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研究等。本刊坚持“开放、创新”的办刊理念:实行开门办刊,立足本校面向社会征稿,优稿优酬;树立刊物的知识创新形象,以刊发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追求,为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和推动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

    2025年04期 v.43;No.19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