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柳钦;
产业的集聚发展、相互间渗透发展以及产业持续发展构成了新世纪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文章将逐一分析和探讨产业发展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的内在涵义及其相互关联性,以期对把握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有所启示。
2006年01期 1-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5 ] - 牛冲槐;张敏;樊燕萍;
人才是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财富,人才安全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能源安全,而且也影响到整个国家安全。因此,研究能源产业人才安全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对我国能源产业人才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分布不均衡等是突出问题,提出了提高我国能源人才安全程度的相应对策,对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有一定借鉴作用。
2006年01期 6-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96 ] - 刘翔;
文章分析了目前管理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智能协同管理模式,对智能协同管理模式的管理方法及技术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实现了智能协同管理系统原型。
2006年01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15 ] - 段存广;黄建业;柴德平;
独立董事制度产生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单轨制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自2001年在上市公司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不同,存在适应性问题。文章就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只有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入手,理顺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关系,调整公司股权结构,完善独立董事遴选程序,健全绩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才能解决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适应性问题。
2006年01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2 ] - 戴志辉;赵守国;
风险价值方法(V alue at R isk)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用以度量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计量模型。文章使用V aR模型度量了投资银行证券投资业务中的市场风险,应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实际数据,具体计算出上证指数的V aR时间序列,论证了应用该时间序列来评估风险大小的方法,为风险价值法在我国投资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2006年01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8 ] - 晏国祥;
文化差异一直是影响营销行为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统一模式来准确地描绘文化之间差异也一直是营销理论界研究的重点,用统一的指标或维度来衡量差异是通用的研究视角。Hofstede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Schw artz模型被奉为最具生命力的研究;T erry C lark模型则综合了文化差异对营销者与消费者双重影响。
2006年01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6 ] - 陈宁;
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降低银行并购中的文化风险,应在并购前对双方的文化相容性进行分析,并将其作为选择并购对象的重要依据之一和并购后文化整合的基础。文章引入CBF模型对我国各类银行的文化类型作出了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分类三角形作为判断企业文化相容性的工具,并对各类银行并购中的文化相容性特点进行了分析。
2006年01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4 ] - 陈静;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基础上的新学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还需要通过完备的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产模式,来引导、规范企业及经济主体的行为,合理利用资源,从而形成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机制。
2006年01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0 ] - 王艳;马宁;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以公共服务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在有效改善了公共服务的同时,为世界各国政府的改革提供了新的视野。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是时代变迁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实践背景与理论支持,借鉴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做法,对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将公共职能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公共服务的最佳供给与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6年01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25 ] - 崔庆云;
市场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最大限度地激活用人主体,用好、用足人才,是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三个方面就人才的培养、吸收、使用进行阐述,强调了用人主体与利益的一致性,要求选拔民主化、责任明晰化、任用市场化、培养职业化、产权多元化、用人自由化,进一步分析了人才工作与两个主体的作用,表达了通过“三个环节”营造活力竟相迸发的人才局面。
2006年01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苗贵山;
马克思、恩格斯从法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近代资产阶级正义观进行了批判,把对作为制度美德的正义的追问由形式上升到实质,从而显示出独特的价值意蕴。
2006年01期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208 ] - 贺佃奎;
《土地法》中有一个矛盾,即一方面规定了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另一方面,又取消了它,这导致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处于无司法保护的状态,也间接地导致了我国耕地资源的快速减少。这一矛盾是与《土地法》的立法理念相关联的。
2006年01期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6 ] - 孙长春;陈淑智;
随着刑事政策理论的发展尤其是犯罪被害人学的发展,在人权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下,国家对犯罪被害人补偿义务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但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国家补偿的认识各不相同。国家与犯罪被害人之间是否存在补偿关系?如果存在,补偿关系的法理基础是什么?文章从法哲学的视角论证国家应当承担补偿义务,并论证设置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2006年01期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29 ] - 陈荣庆;
文章以《郭店楚墓竹简.穷达以时》这一材料为分析点,论述了孔子、孟子、荀子对时运的看法。孔子从“有天有人,天人有分”思想出发,认为时运是“天”的一种自我运行,与人的行为无关,它是不可捉摸、不可改变的;孟子认为“时运”是天对人的考验,人只要积极努力,最终是可以符合天数的;荀子则认为人可以借天命而对时运有所修正,使之符合人自身的发展。
2006年01期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1 ] - 胡景敏;孙俊华;
文章以神话哲学的视角探讨《庄子》天人关系论与上古神话的渊源关系。认为《庄子》的“万物齐一”、“天人合一”思想承续了神话哲学的万物平等、天人和谐的观念。指出万物平等是《庄子》天人论的逻辑基础,天人和谐是其目的,而实现天人和谐的途径则是随顺自然、自然无为。文章的结论是:庄子的天人关系论在内在本质上与神话一脉相承。
2006年01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8 ] - 宇恒伟;
世俗化指宗教面临外部环境的冲击,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2006年01期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7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4 ] - 陈伟英;徐以中;
认知与语言的结合是认知科学发展也是语言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语言的认知研究既是语言科学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认知科学发展的高级阶段。语言本质上具有工具性。面向“人机对话”和“人际对话”是语言研究的两个重要指向。认知和计算及交际之间呈现一体两翼的关系。语言交际和计算研究的突破一方面需要和认知科学相结合,借鉴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从语用学的维度进行研究。
2006年01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7 ] - 商景龙;
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并以相对独立的形态反作用于人们的社会活动。文化是社会结构的要素,并在社会结构变迁中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作为观念形态,文化则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潜在的时空领域,它所赋予的乃是人类行动的能力。文化寓意是对社会发展理论的整合,解读社会结构变迁的文化寓意实质上是对社会发展的观念重建。文化的时间意义及其时态特征,是我们理解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关键。
2006年01期 76-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7 ] - 吴妍妍;
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农裔”作家是以“异乡人”姿态面对城市的,他们一度因认同启蒙现代性而挣扎进城,并渴望被城市现代性同化;但在逐渐感受现代性之后,又猛然惊醒于归属传统文化的自我身份正在丧失,寻求传统的归乡行为由此开始。
2006年01期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96 ] - 卢世华;
一般认为,平话等早期的白话小说均是说话人的底本。文章以《五代史平话》的成书为对象进行分析,认为该书并不是说话人的底本,从而对以前的通行观点提出了一个反证。《五代史平话》不是说话人的底本的理由是该书具有明显的编写痕迹,该书的很大一部分是抄袭史书而成,而这些内容中人物事件的头绪均十分繁杂,并不适合说话表演。
2006年01期 85-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1 ] - 刘改换;白薇;李菡;
针对期刊、报纸在竞争中必须追求创新才能立足的现状,提出编辑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文章从观念创新、理论创新、版面创新、内容创新及标题创新等方面对编辑的创新意识进行了阐述,对编辑人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006年01期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2 ] - 张舍茹;
文章探讨了篇章语言学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即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把信息度作为选择阅读和写作材料的尺度;利用信息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符合逻辑的句子排列方式及运用篇章模式的能力。
2006年01期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4 ] - 李文辉;杨世春;
针对“数控技术及应用”课程的特点,论述了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2006年01期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