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军伟;
人的本性使自然状态成了战争状态,自然状态虽有自然法,但它只能约束人的良心,于是为了自保,人决定立约建国。立即履行了"约"所规定的义务的是契约,没有立即履行义务而承诺未来履行义务的叫做信约。建国所依赖的是一种被称作服从信约的政治信约。为了使信约不被轻易废除,信约规定立约方不仅对彼此负有义务,而且对不是立约方的主权者也负有义务。这种信约使主权权力具有绝对性。
2014年02期 v.32;No.127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9 ] - 张扩振;
宪法修改是按特定程序对国家根本法的变更,其实质是各种力量为了在最高法层面谋求其利益实现而进行的博弈过程。为了使宪法内容更能体现人民权利扩展、权力服务民众的精神,修宪程序需融入更多的协商民主制度。通过实证分析可知,美国修宪是联邦与州共同参加,由联邦议会主导的过程,其制度安排中存在不少体现平等协商、审慎对话、民众参与等协商民主的内容。美国修宪所体现的协商民主精神为完善我国的修宪程序提供了启示。
2014年02期 v.32;No.127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6 ] - 谢忠华;
高度自治权是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核心要素,特别行政区制度是高度自治权的载体。高度自治权内涵的廓清,对于分析特别行政区制度在我国国家管理体制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大国治理背景下,高度自治权可以经由治理视野加以理解。以高度自治权为核心的特别行政区治理,既是授权自治,又体现为一种新型的地方治理,法律治理与社会治理。
2014年02期 v.32;No.127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6 ] - 叶正国;
"检察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作为宪法概念,内涵的界定应符合宪法文本的内在规范逻辑。以宪法文本中对"机关"的规范分析为出发点,通过融贯性解释,得出"检察机关"是从事检察业务和行使检察权的国家机关,只是作为检察院区别于其他国家组织的一种区别技术或符号代码,而"法律监督机关"则是对检察院组织性质的宪法定位。
2014年02期 v.32;No.127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3 ] - 章成;
国际法这门学科,植根于历史,受制于现实,同时又着眼于未来。国际社会现实政治的光谱折射是国际法发展的历史背景,重思历史后的调整与进步是国际法发展的现代语境,变革时代的理念转型与价值重塑是国际法在当代的发展展望。中国国际法学肩负着"回应历史"和"建构未来"的双重时代使命,强化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并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面向,是中国国际法学在当下的必然选择。
2014年02期 v.32;No.127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2 ] - 许健;
近年来,世界贸易组织(WTO)内的谈判举步维艰,与此同时,区域贸易谈判不断蓬勃发展,而且已成为加速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桥梁。文章的焦点集中于区域贸易协定兴起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贸易协定与WTO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我国在面对区域贸易协定时应如何进行战略选择,以期能够帮助我国更好地解决WTO和区域贸易协定之间的关系问题。
2014年02期 v.32;No.127 28-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9 ] - 帅清华;
综观当今国外关于环境渎职犯罪的立法,呈现日益重视对生态法益的保护、弱化对国家法益的维护等特点。而我国的环境渎职犯罪立法基于人类中心主义,关注维护人类利益胜于保护环境,实践中既无法有效惩治和预防环境渎职犯罪,又难以有效保护环境。文章指出应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完善我国关于环境渎职犯罪的立法规定,并提出了借鉴的方向和具体的立法建议。
2014年02期 v.32;No.127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5 ] - 吴春雷;刘颖;
如果刑事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既有可能使其本人及近亲属陷入生活上的困境,也有可能使其产生仇视社会的心里,构成威胁社会安定的隐患。文章介绍了不同刑事被害人救济学说产生的理论依据并作以评价、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社会福利说为主、以国家责任说为基础的救济制度,以期促进我国的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2014年02期 v.32;No.127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9 ]
- 李小红;
西方环境主义认为人类在地球上的频繁活动将导致地球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要想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限制人类活动,缩小经济发展规模,避免人口过剩;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指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环境污染和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剥削自然和剥削人类的结果,只有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绿色环境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可持续发展理想才能实现。
2014年02期 v.32;No.127 48-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3 ] - 苏映宇;
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市民社会思想扬弃了旧式的唯物主义,从抽象上升为具体,辩证剖析了物质生产劳动、物质生产关系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诠释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反映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应然关系,体现了其唯物史观的成熟过程和研究方法的蜕变,对构建新型城镇化市民社会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014年02期 v.32;No.127 51-5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2 ] - 经理;
文章从古希腊的历史背景出发,考察了柏拉图推崇的理想生活范式。柏拉图以共同体存在的三种目的作为探讨城邦共同体的出发点,即满足公民需要、维系城邦存续和应用自然法对城邦进行管理。对比古希腊时期的社会状况,柏拉图的主张是特定时代具体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在承认既定社会分工基础上对社会生活加以规制的建议书。因而,理解柏拉图构造社会共同体的基本意图,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014年02期 v.32;No.127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4 ] - 王健;
全球化的发展标志着公共性时代的到来,世界性问题的公共性意蕴呼唤一种相应层面上的公共性理论、设计或价值观念。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性"内涵的探讨,可以将"公共性"界定为一种多元化空间中的个体在共在、共处中接受并遵循共同规则,形成并追求共同价值的过程、精神与范式。中国文化历史上不乏诠释公共性的内容,然而其功用往往囿于家族或某个社群的伦理规范内,直到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真正为当代中国文化公共性的发展打开了一条光明大道。
2014年02期 v.32;No.127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7 ]
- 李术文;
王维的边塞诗不仅形象地展示了西北边陲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广阔的社会生活,还生动地反映了盛唐的时代风貌,体现了劲健雄浑的盛唐气象,与其山水诗一起,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通过细读文本、梳理文献、考察文化,对王维边塞诗创作的主客观因素、文化背景及其艺术个性等方面进行整体观照,以期揭示王维边塞诗所蕴涵的独特魅力之成因。
2014年02期 v.32;No.127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6 ] - 袁文春;
如果以现代小说观念考察宋代志怪小说,并与之前的唐及魏晋时期的小说比较,那么可以说,宋代志怪小说是"贫乏"的。文章在查阅、考证现存的历史文献后,统计了宋代志怪小说的种类、数量,分析了宋代志怪小说作者的身份与所处的阶层,得出了宋代志怪小说"兴盛"的结论,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探寻了其兴盛的原因。
2014年02期 v.32;No.127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8 ] - 张红;
《西湖梦寻》是明清之际著名文人张岱所著的史料笔记,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均以马兴荣点校本为底本进行了排印。但参照《武林掌故丛编》所收《西湖梦寻》及《续修四库全书》所记录康熙本《西湖梦寻》,发现该点校本中存在文字形近讹误、文字音同讹误、衍文、脱文、标点误用等舛讹之处。
2014年02期 v.32;No.127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2 ] - 兰浩;
文章分析了历史上"丑书"盛行的原因,并将当代"丑书"作品与之进行比较,指出当代"丑书"作品缺乏思想性,仅仅是为了突破传统审美标准,冲击世人视觉感官而为之的作品,会给中国书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和发展危机;当代中国书法回归传统古典审美的另一极,面临如何继承和创新的发展困境。审视当代中国书法审丑和审美的两极困境,应该从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本身寻找出某种融合和突破的有效途径。
2014年02期 v.32;No.127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8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