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273709

政治与法律研究

  • 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之维与理路探析

    张晓容;范五三;

    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独特的价值定位、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意蕴。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仍面临着理念提升和理念缺失之间的矛盾、多样分化和一元主导之间的碰撞、形象再造与生存定位之间的差异等现实境遇。从实践维度上,应当从增强文化领导力、增强文化凝聚力、强化文化防御力和提高文化包容力四个维度出发,为探索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前进方向。

    2018年05期 v.36;No.15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06 ]
  •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化——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

    雷莹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必然。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深刻回答了"传统文化有什么价值、如何发展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宝贵的方向指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化,应平衡把握三层关系:分清创新转化与继承传统的关系,厘清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廓清文化交流与传播媒介的关系,这样才能稳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迈向世界化的进程。

    2018年05期 v.36;No.154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5 ]
  • 新时代习近平“三农”思想探析

    吴强;

    习近平同志不论是早年在河北正定、福建宁德等地方工作期间,还是自2012年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后,就困扰中国发展的"三农"问题发表了大量富含真知灼见的论述、著作和文章,形成了习近平"三农"思想,即以农村市场化为主要载体,确立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政府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逐步消除农民一词背后所隐含的诸多不平等。习近平"三农"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需要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

    2018年05期 v.36;No.154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5 ]
  • 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有效路径探析

    靳涛;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权威的体现,它存在的逻辑基础是民众对政府的权力认可、利益认同和权利认定。在转型社会,政府的公信力建设面临着部分行政权力的腐化与弱化、利益多元化和公民权利意识增强所带来的挑战。要提升政府公信力,就必须推动决策民主化改革,从决策关系、决策结构和决策方式的角度探索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有效路径。

    2018年05期 v.36;No.154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54 ]
  • 《共产党宣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始基

    薛永龙;吴学琴;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了世界市场体系和世界历史形成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伟大构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的思想基础。《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公平正义的政治共识、开放合作的经济共识及交流互鉴的文化共识,是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构建的关键所在,为当前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指明了具体的实践路径,为人类文明走向确立了新航标。

    2018年05期 v.36;No.154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0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6 ]
  • 论生态整体主义的环境法治观

    刘桂昌;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中心主义、人类整体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环境法治观在指引生态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困境重生,导致生态文明在秩序方面的期待得不到回应。所以亟待构建生态整体主义的环境法治观,其在科学上和法律上均能良好地适配生态法治的实践需求,促进生态法治的自我革新,保护地球村的生态整体利益。

    2018年05期 v.36;No.154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9 ]
  • 重温“黄宗羲定律”——一个治理语境下的解读

    张富利;郑海山;

    我国在21世纪初的税改后,个别地方巧立名目"造费"向农民伸手的状况依然存在。尽管国家税源已从农业领域向非农领域完成了转移,农村转移支付也已实现,但整体上的赋税征收机制依稀还带有历史的痕迹。税收历史是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隐性密码,其演变轨迹呈现出与国家治理相依附的关系。传统社会难以根除杂税杂派的重要原因在于皇权制度的赋税法理。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时期,重提黄宗羲问题依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可以通过审视其背后的治理逻辑化解中国当代社会的治理困境和潜在危机。

    2018年05期 v.36;No.154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4 ]

编委风采

  • 杨小明 教授

    <正>杨小明,甘肃武都人,中共党员,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7月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1988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1996年7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史研究室,师从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临照院士、科学史学家张秉伦教授。

    2018年05期 v.36;No.15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9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区域“双创”政策工具的构成比较及实施效果评估——以福建省为例

    丁刚;郭瑶瑶;

    以福建省为例,收集整理其2015—2016年的"双创"政策文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区域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三类政策工具的构成特点进行文本挖掘和比较分析,并通过实地访谈探究其实施效果。研究表明:"双创"政策工具经分类后,可被虚拟化为社会网络中的虚拟行动者,并由此构造出行动者关系矩阵,绘制出政策图谱对其构成特点加以分析;"双创"政策工具在使用频次上存在一定差异,政策工具间的关联度、系统性亦有待提升。

    2018年05期 v.36;No.154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3 ]
  • 数据挖掘视角下高校智慧校园管理机制研究

    李平则;

    随着教育技术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大数据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智慧校园"作为教育实体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对挖掘大数据的价值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高校信息管理平台、教师业绩信息管理平台、学生成长档案管理平台为基础,构建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系统,以高校管理的教育属性为视角,研究高校智慧校园的管理机制,使高校校园管理更加信息化、智能化和人性化。

    2018年05期 v.36;No.154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8 ]

三晋(河东)文化研究

  • 中国近代民族工矿企业的兴衰浮沉——以保晋公司的经营为例

    雷承锋;

    通过对保晋公司历年的生产额、销售额、收支盈亏额进行量化分析,发现作为北方最大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保晋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内外两方面因素的作用。内因方面,保晋公司在成立之初,资金奇缺,矿业人才极度匮乏,一些规章制度也较为落后。但保晋公司的历任总经理不断地对公司的制度进行变革,吸收西方的管理经验,引进人才,花重金购置采矿机械,并修筑了矿山至火车站的轻便铁轨,整个公司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外因方面,保晋公司在成立之初就面临着被政府挪用数百万两白银资金的难题;铁路运费过重和铁道运输能力不足始终是保晋公司发展的瓶颈。

    2018年05期 v.36;No.154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2 ]

哲学与历史研究

  • “汉道”与汉代政治文化

    刘博予;

    "汉道"乃古代典籍中的常见词汇,指汉朝治国治天下之道。汉代史家对"周道"的历史书写深刻地影响了帝国政治,在"汉家法周"的思想下,"汉道"完成了对"周道"的扬弃。"汉道"的核心思想是奉天法古,即通过天人感应与复古改制,为汉帝国政权合法性之建构增加砝码。此外,由于汉帝国有着强盛的国力与发达的文化,"汉道"也成为后世王朝追溯的典范。

    2018年05期 v.36;No.154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9 ]

文学与艺术研究

  • 晚清女性战乱诗抒情的性别化与个人化

    朱君毅;

    晚清女性战乱诗是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等战乱背景下产生的,主要是对作者在战乱中的旅行、疾病、饥饿、亲族丧乱的书写,以及愤恨、忧愁、伤痛、迷茫等情感的抒发。相比同时代男性诗人的战乱诗,其书写更加细节化,情感因而更加细腻;在对战事的书写、对亲人的悼亡中,其情感往往显得不可抑制;她们往往在同一首诗中寄寓多重感情,呈现出"复调式"的特点。这种特有的视角,使其在战乱诗中的抒情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化特征和个人化倾向。

    2018年05期 v.36;No.154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5 ]

  • 稿约

    <正>《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山西省唯一的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三晋(河东)文化研究(特色栏目),政治与法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哲学与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研究等。本刊坚持"开放、创新"的办刊理念:实行开门办刊,立足本校面向社会征稿,优稿优酬;树立刊

    2018年05期 v.36;No.154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6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