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273717

庆祝太原理工大学建校120周年_数字·人文·社会研究

  • 从“逍遥游”到数字主体:当代数字游戏哲学的主体批判

    蓝江;马文佳;

    游戏是人的本能,是能够使得人身心同一、走向自由和创造的方式。传统游戏有具身性的特性,体现了人类对自由和真善美的终极追求,这是一种道家式“逍遥游”的境界,是游戏精神的体现。电子游戏是数字时代的产物,技术与资本的加持使得电子游戏与传统游戏之间产生了断裂的鸿沟,变成了去身性的存在,失去了游戏精神,也成为数字资本剥削数字劳动、追逐利润的场域。同时,电子游戏塑造了一种不同于现实主体的数字主体,与现实中的主体的人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二者互相建构为玩家寻回主体性、摆脱异化提供了一种解放的潜能。

    2022年02期 v.40;No.175 1-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0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 ]
  • 人工智能时代论自由——基于《自由伦理学》的思考

    成海鹰;

    自由作为一种被普遍向往和热烈追求的价值,它的珍贵性不容怀疑。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价值受到挑战,自由也成为容易被滥用、被误读的概念。甘绍平研究员的《自由伦理学》这一著作在研究自由的学术著作图谱中清晰地为自由勾勒了一个在伦理学领域的发展脉络,它探讨了自由与伦理规范、伦理智慧、社会生活、科技挑战及未来人类等诸多方面的关联。在这些讨论中,人们应当关注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解释自由;关注人工智能是否内含对自由的挑战;同时也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自由的促进。

    2022年02期 v.40;No.175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数字治理视角下基层社会治理的底层逻辑——基于山西太原数字治理的案例分析

    刘栩;

    从憧憬到现实,数字社会的未来已来。从政策规划到各地的实践,电子政务、“互联网+”、大数据及区块链,不同的数字技术被逐步引入基层社会的治理当中;从治理到基层数字治理,这个议题从实证与诠释的角度被不断阐释。基于批判的研究范式,以基层社会中数字治理的底层逻辑为研究对象,透过基层社会数字治理的太原实践,指出与传统的治理逻辑相比,数字治理的底层逻辑体现在治理策略、治理结构、治理秩序及价值理性四个层面的转变上。从工业社会向数字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实现从整体治理向碎片治理、从科层结构向权力网络、从领导型秩序向合作型秩序、从追求工具理性向追求价值理性的四大转变。

    2022年02期 v.40;No.175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1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2 ]

庆祝太原理工大学建校120周年_法学研究

  • “区块链+”时代非法获取比特币行为的刑法规制

    杨智博;

    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比特币的行为构成财产类犯罪,比特币本身不是违禁品属于“财物”。随着科学理念的更新和时代的发展,不能仅将财物解释为有体物。考虑到网络空间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承认比特币是产生于网络空间中的无体物,不会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存在管理比特币的可能性。由于区块链系统具有不可篡改、匿名等特性,无法从经由私钥生成的公钥和地址中反推出私钥。只要通过了其他网络节点的确认,拥有私钥就拥有了管理比特币的可能。就既遂而言,应立足于“失控说”类型化地予以认定。如果被害人未对私钥备份,行为人取得私钥之时既遂成立。否则,只有在行为人利用非法获取的私钥进行数字签名,并提交至区块链中请求验证交易的时点才能成立财产犯罪的既遂。因为此时被害人已经丧失了对比特币的控制力,能否追回比特币完全凭借运气。

    2022年02期 v.40;No.175 25-3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 ]
  • 美国知识产权诉讼保密令制度及其启示

    崔起凡;

    美国知识产权诉讼的保密令制度是由《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26(c)条、各州商业秘密法、相关判例法和“地方规则”构成的严密体系。美国知识产权诉讼的保密令程序具有以下特征:鼓励当事人之间的合作、程序灵活性与规范性相统一、商业秘密分级且与不同义务主体相结合,以及以司法权威作为制度实施的保障。我国知识产权诉讼中保密令的司法实践尚存在不足,相关立法的完善可以从美国知识产权诉讼的保密令制度经验中获得启示。

    2022年02期 v.40;No.175 33-3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4 ]
  • 自动驾驶汽车应用对使用者注意义务的影响——以交通肇事罪的适用为视角

    姜天琦;

    自动驾驶汽车的应用虽然能够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但仍旧无法保证事故的发生率为零,因此当使用自动驾驶汽车造成交通过失犯罪时,仍需要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追责。自动驾驶技术必将对使用者的注意义务产生影响:一方面,注意义务根据的类型不会改变,但是具体内容的革新是必要的,内容的侧重点也会随着汽车的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在自动驾驶时代,使用者的注意能力的认定也必然不同于传统机动车时代。

    2022年02期 v.40;No.175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 ]
  • 法律为何应当为优生技术划界?

    孔杨;

    生殖系基因编辑是一种优生技术。生殖系基因编辑科研自由的难题是生命伦理边界模糊的必然结果。生殖系基因编辑延续了优生学的传统,但优生学本身并不是反对生殖系基因编辑的理由。演化论同样不能构成禁止或放任优生技术的理由,演化论只是一种解释的模式。优生技术的风险在于,营造了一个极其模糊且逼促的科研领域。技术的逼促与教义性的禁止形成了微弱的平衡。生命伦理、优生学、演化论及优生技术本身,都不能单独作为优生技术划界的依据,为优生技术划界,只能依据法律本身。

    2022年02期 v.40;No.175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自认成立要件的误识与回归——兼论《新证据规定》第3条第1款的适用

    戴书成;

    不利益性仅具有辨明自认概念的意义,并非是自认成立的决定要素。现行自认规则仅以当事人一方陈述过某不利事实作为判定标准,造成先行自认成立的过度低阶化。不利要件的内容及适用存在不确定性。未被援引的先行自认并不成立自认,仅为当事人单方的不利陈述。陈述一致性要件作为推论当事人合意的外在表现是自认成立的本质要件,其可以为司法实践提供判断自认成立的明确标准,并尽量避免对当事人造成诉讼突袭。

    2022年02期 v.40;No.175 55-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7 ]
  • 进步与局限:《监察法》实施后职务犯罪律师辩护问题研究——以省部级高官为例

    刘文涛;李光楠;林仲尧;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职务犯罪案件辩护率高,辩护律师业务能力强;阅卷权、会见权保障更为充分;被追诉人更为重视辩护作用。《监察法》实施后,调查阶段律师无法介入案件且介入时间不明确;申请非法证据排除更加困难;同时部分程序性权利不复存在,给律师辩护带来了一定障碍。对此应当明确:律师介入时间为案件移送检察机关之日;辩方具有申请调取录音录像和调查人员出庭作证的权利;同时赋予辩方不当留置救济权等程序性权利。

    2022年02期 v.40;No.175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4 ]
  • 功能性匿名方法对个人信息界分标准的重塑

    宋云婷;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以“可识别性”为标准划分个人信息保护范围。因该标准的自身缺陷,各国在数字化环境的实践中遇到不同的适用困境。功能性匿名将信息保护传统的一元标准转化为风险控制,从而极好地满足了信息利用与信息保护的双向需求。我国宜分整体架构与细节流程调整两步走,以递进的方式引入功能性匿名方法。对功能性匿名运行的评价可抽取外部约束与内部治理二阶层的五个指标,并从数据生命周期的角度应用该评价系统。

    2022年02期 v.40;No.175 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庆祝太原理工大学建校120周年_政治学研究

  • 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遵循

    竟辉;

    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从具体的实践展开来看,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其首要前提就是必须确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抽象化、庸俗化、表面化。综合来看,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应当遵循整体性继承、批判性借鉴、创新性发展、人民性贯通和方向性引领等原则。正是遵循和坚持这一连串互相衔接的基本原则,为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明确了路向,提供了依据。

    2022年02期 v.40;No.175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探析——基于发展哲学的视角

    穆军全;杜馨儿;

    发展哲学是“发展学”与“哲学”相融合的学科,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的重要分支,处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高层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乡村发展为了谁、乡村发展中须理顺哪些关系及如何走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等根本问题。以发展哲学这一理论视角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审视其中的发展逻辑和发展思维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模式。

    2022年02期 v.40;No.175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8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2 ]
  • 讲好“中国之制”伟大故事的逻辑之维

    雷长稳;王习胜;

    讲好“中国之制”伟大故事的逻辑遵循是基于对“中国之制”和“中国之制”伟大故事的内在逻辑的理解之上,理清“中国之制”内蕴的事实逻辑、事理逻辑、情感逻辑和价值逻辑,以及把握它们在讲好“中国之制”伟大故事中的作用,是讲好“中国之制”伟大故事的基础。“中国之制”伟大故事内蕴的逻辑根植于“中国之制”,讲好“中国之制”伟大故事的逻辑遵循也在于对“中国之制”内蕴的四重逻辑进行透彻的理解和把握,事实逻辑是基础、事理逻辑是核心、情感逻辑是催化、价值逻辑是指引,这四个逻辑统一于讲好“中国之制”伟大故事之中。

    2022年02期 v.40;No.175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比较视野下传统中国国家形态的再认识

    何君安;常佳敏;柴顺;

    传统中国的国家形态具有复杂性。长期以来,受西方的影响,人们常将其概括为官僚制帝国、君主专制制度等,没有准确把握传统中国国家形态的特征,具有误导作用。吸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文章提出:传统中国是大一统、多民族、广土众民、文明型的国家,依靠朝廷制度、儒家思想、士人群体等整合起来,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是一个高度自足的“世界”。对中国传统国家形态的准确认识对于全面把握“中国性”,理解中国何以为中国,保证现代中国是继续处在历史延长线上的立体、丰富、饱满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02期 v.40;No.175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 ]
  • 新时代建成文化强国的价值要义

    熊婷婷;

    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传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精华,汲取党中央百年来文化建设智慧结晶,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布局的产物。新时代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依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诉求,坚持返本开新是建成文化强国价值意蕴的生成逻辑。从个人、社会、民族、国家四个维度剖析其价值意蕴,对于定位文化强国战略地位、明晰文化强国战略意义,凸显中华文明物种特色,打造我国世界性精神标识具有切实要义。

    2022年02期 v.40;No.175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5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外传播话语方式的困境与路径

    傅益南;

    话语方式乃思维之方式,价值观传播乃精神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外传播作为跨区域、跨文化甚至跨语言的对外交流活动,其受众、特征及角度等方面都同国内传播存在较大差异。传播的话语方式是影响传播的重要因素,对此立足当前海外传播具体表现,探索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深刻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方式,可以提升海外传播能力,加快话语体系建构,实现中国话语方式的自强与自信。

    2022年02期 v.40;No.175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1 ]

庆祝太原理工大学建校120周年_哲学研究

  • 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和路径初探

    李建强;

    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具有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科学家精神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家精神本质特征和思想精髓,是指导科学家科学思维形成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和影响着科学家科学方向选择和科学成就。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哲学路径是必须坚持学习并以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科学实践,坚持辩证法的客观性,坚持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树立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022年02期 v.40;No.175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技术知识与公共责任的互动研究:批判性视角下的专业知识

    郭佳楠;

    专业知识在风险决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专业知识本身具有为公众服务的传统承诺逐渐被以契约目的为导向的技术性且市场化的研究路径所替代。如何处理专业知识和公民参与之间的紧张关系,关系到公共责任能否在风险社会得到拯救和复兴。文章基于知识专长的理论框架,通过对这一理念在社会与政治语境的分析,提出以知识共塑的公众参与、科学知识的多元建构、新闻媒体的负责任性等路向来有序推进专业知识民主化的有效变革,重构专业知识与公共领域的关系,指出专家话语和公众话语需要崭新的沟通和共建机制。

    2022年02期 v.40;No.175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庆祝太原理工大学建校120周年_经济学研究

  • 区域金融风险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叶阿忠;梁文明;

    文章基于2010—2018年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区域金融风险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表明,区域金融风险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而言,区域金融风险抑制了当地产业结构合理化,但促进了邻省产业结构合理化,即金融风险会缩小地区间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差异;区域金融风险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高级化,但其金融风险受东部地区传染与转嫁,在集聚效应极化作用下,使得中西部资源外流,抑制当地产业结构升级。

    2022年02期 v.40;No.175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实体企业金融化提升企业经营风险了吗?——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检验

    吴成颂;王思慧;

    近年来,实体企业金融化现象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国泰安数据库2010—2019年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增加整体上会提高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且这种效应在成长期和衰退期企业中显著,而在成熟期企业中并不显著。进一步进行机制检验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水平的上升通过挤出实物投资进而提高企业经营风险。文章所进行的研究对实体经济平稳运行,防范经济“脱实向虚”具有较强的政策意义。

    2022年02期 v.40;No.175 14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9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8 ]

庆祝太原理工大学建校120周年_管理学研究

  • 媒介影响与非遗产品购买意愿——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黄益军;吕庆华;林剑;

    信息社会下,媒介对消费者非遗产品的选择具有关键影响。选择非遗产品消费者为研究对象,构建并检验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非遗产品购买意愿”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媒介对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对购买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媒介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则不显著;文化认同在媒介影响购买意愿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产品涉入度的调节效应分析显示产品涉入度越高,媒介对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对购买意愿的影响越大且越显著。基于此文章还分析讨论了上述相关结论对非遗传承人和企业的管理启示。

    2022年02期 v.40;No.175 154-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7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庆祝太原理工大学建校120周年_新闻学研究

  • 新媒体语境下传播学范式争论的再思考

    张璐;

    文章回顾了传播学主导范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围绕它而展开的争论,通过分析前人文献得出传播学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之间的对立和分野其实并非不可调和的结论。无论是处于传统的还是先进的媒介环境中,传播学研究具备批判性思考这种宽广的研究格局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考虑到传播学当前的新技术背景,在新媒体语境下如若仅止步于单纯的批判性思考则会显得“后劲不足”。结合对传播学受众研究领域正在发生的范式转型的介绍,文章提出当前传播学应走出二元对立的局面,在面对一些特定的研究问题时应用新的分析技术,将思辨性研究与经验性研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结合才是传播学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2年02期 v.40;No.175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 ]

  • 太原理工大学百廿年历史沿革

    刘永胜;

    <正>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1902—1912)1901年在中国传教多年的英国人李提摩太向清政府提议,将山西教案中拟赔偿给英国的50万两白银用于在太原创办一所大学,名为中西大学堂。此时,山西巡抚岑春煊正在筹建山西大学堂,经协商,中西大学堂与山西大学堂合并办理,校名确定为山西大学堂。1902年山西大学堂正式成立,内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两部。中斋由华人负责,研修中学;西斋由李提摩太负责,专教西学。由此山西诞生了第一所中西合璧的新式学堂,并同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并称中国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

    2022年02期 v.40;No.175 2+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