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319403

政治学研究

  • 历史·理论·实践:论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三维向度

    袁峰龙;

    从历史发展向度看,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动力来源,是我们党矢志初心、砥砺前行的责任担当,是我们党打铁自身硬、成为中流砥柱的必然要求。从思想理论向度看,在自我革命中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看家本领,坚持制度治党是我们党提升思想站位的自觉判断和促进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发展的政治旨归。从实践价值向度看,自我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增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领导力的重要法宝,蕴含着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内在逻辑。梳理我们党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和内在机理,对保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执政党具有现实而深远的重要意义。

    2022年05期 v.40;No.17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2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流动性治理:乡村社会治理的“流动转向”

    管其平;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的持续推进,乡村社会正发生着多维结构的转型、解构和重构,呈现出明显的流动性、液态性、微粒化特质。立足新时代乡村社会结构多元分化且流动的社会事实,如何理解乡村社会治理的机理和实践模式已成为提升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迫切之需。文章结合社会学研究的新流动范式,提出流动治理的概念,旨在将乡村社会放置于流动语境中进行讨论,建立起乡村社会治理的流动性主客体,继而对传统乡村社会治理模式进行价值上的新反思、理论上的新审视和范式上的再建构。

    2022年05期 v.40;No.178 9-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近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缘起与当代启思——从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谈起

    戴红宇;刘春明;

    孔飞力从政治参与和政治控制的视角揭示了近代中国国家的建构,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意识、民族国家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外源的。现代语境下的爱国主义不同于传统的政治道德,经历了国家意识的形成和国民身份的认同两个向度的历程。在国家与国民概念的转变与冲突过程中,“公共利益”成为消解中西方文明差异、文化差异的中介载体。爱国主义教育在注重国家的道德控制的同时,也应注重民众的道德参与。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应转向对公共利益的关注,通过培养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道德参与能力,丰富现实内容和实现路径,使之贴近现实生活和道德实践,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2022年05期 v.40;No.178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碳中和之公众参与实现路径

    曾晨;

    《巴黎协定》确定国家自主贡献的碳减排模式,但碳排放的直接主体是公众,并非国家,国家自主制定的碳减排目标需依赖公众参与实现。依据公众参与碳减排行为的源动力,可分为主动型参与及被动型参与,且可再向下细分为获利性参与、非获利性参与、公益性参与、政策性参与、抵抗性参与和司法强制性参与。政府可针对不同类型的公众参与制定政策,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公众参与度,控制碳排放量,以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综合国力已经跻身国际社会第一梯队,但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与实力并不匹配,中国应把握低碳技术改革契机,成为全球大气治理的“引领者”,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2022年05期 v.40;No.178 25-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9K]
    [下载次数:1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父母身份的法理重述——以人工生殖技术的应用为背景

    刘敏;

    人工生殖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基因、孕育及抚养身份发生分离,由此带来了父母身份判断的法律难题。基于血缘主义确立的父母观念和模式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应是确认父母身份的唯一标准。父母身份的判定,应从血缘主义走向社会贡献模式。在判定母亲身份时,“分娩者为母”这一传统仍然具有适用性;而在判断父亲的身份时,应区分传统自然生殖与人工辅助生殖两种语境。基于自然生殖模式生育的子女,其父亲的身份按照婚生推定优先于血缘的规则进行确认;而在确定人工生殖子女父亲时,应当考虑担任父亲的意愿与抚养事实两大因素。

    2022年05期 v.40;No.178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4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公益诉讼检察调查核实权的阶段性运行规则建构

    徐本鑫;徐欢忠;

    根据检察机关介入公益诉讼案件的时间和程度不同,检察调查呈现出“立案前初查—诉前调查核实—诉中调查取证—诉后调查核实”的阶段性特性。依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公益诉讼检察调查核实权的运行应限定在公益诉讼案件立案后至检察机关提出检察建议或发布公告之前这一阶段。实践中,公益诉讼检察调查核实权的运行逾越阶段性边界,引发调查核实内容超越职权范围、调查核实程序偏离法定秩序和调查核实成本违背效益原则等问题,难以达到甚至背离公益诉讼检察监督的目标。为保障公益诉讼检察调查核实权运行不逾越阶段性边界,建议明确检察调查核实权的启动程序,合理设定调查核实权运行目标;明确检察调查核实权的运行阶段,区别诉前阶段调查核实和诉讼阶段调查取证;规范检察调查核实权的实现手段,明确调查核实材料的诉讼证据资格。

    2022年05期 v.40;No.178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1K]
    [下载次数: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刑事被遗忘权:理论省思、价值挑战与制度构建

    齐鹏云;

    数字经济时代刑事诉讼参与人的个人数据信息同样面临被肆意传播和滥用的风险,对传统的犯罪控制和社会治理方式带来了新挑战。刑事被遗忘权立足于所有刑事诉讼参与人的个人信息保护,具有特定的积极属性,对保障特定类型犯罪人回归社会、保护公共安全和国家信息安全具有正面效应。同时刑事被遗忘权面临与犯罪控制、司法公开、言论自由等传统价值的冲突,探索刑事被遗忘权在适用主体、限定范围、权利层次和程序启动方面的制度构建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刑事诉讼制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05期 v.40;No.178 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9K]
    [下载次数:7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民法典》违约方合同解除权解释论

    刘清生;黄文杰;

    违约方解除合同的目的在于解决合同僵局和克服解除制度局限,但《民法典》第580条受非金钱债务的限制及“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中合同目的模糊性而应用受阻。对非金钱债务的限制反映了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立法的偏倚,本应弥补合同解除制度的独立权利却成为继续履行抗辩的补充。根据现有的违约方合同解除条件,可参照法定解除权对债务类型扩张解释。契约目的之内涵,应当限制解释路径,并将其限定于共同目的以平衡各方利益。根据合同目的的主客观二元认识,法院在认定共同目的时为限制其主观目的(动机)的范围,还应坚持表示主义与理性人的双重标准。

    2022年05期 v.40;No.178 59-6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9K]
    [下载次数:27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 ]
  • 国际投资仲裁中东道国利益保障的路径探析——以对投资效力的管辖争议处理为视角

    孙颖;

    国际投资新形势下东道国面临的法律风险显著增加,保障东道国利益的需求持续递增,合理界定“投资”是实现该目的的路径之一。新一代国际投资协定中增加了投资合法性条款,使得投资效力成为制约仲裁庭管辖权的另一因素。东道国以此为基础对仲裁效力的性质及适用标准提出管辖异议,由此产生投资效力管辖争议。在处理这些管辖争议时,投资协定、东道国法与国际习惯法是仲裁庭裁决的重要依据,而完善效力条款是解决该争议的主要路径。

    2022年05期 v.40;No.178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9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社会学研究

  • 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对个体职业地位的影响研究

    刘森林;李海灵;

    文章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了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对个体职业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教育等其他变量后,认知能力中,数学能力对个体职业地位获得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非认知能力中,开放性和情绪稳定性能显著提升个体的职业地位。此外,在决定劳动者职业地位的作用上,非认知能力对个体职业地位的影响具有独立性,但认知能力所起到的作用略高于非认知能力。以上研究结论为促进劳动者职业地位的提高提供了经验证据,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05期 v.40;No.178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5K]
    [下载次数:8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多重制度逻辑比较及启示

    郑军;秦妍;

    日本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得益于家庭、政府、市场三方面的密切配合。文章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理论,从家庭逻辑、政府逻辑以及市场逻辑三个维度,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与中国相比,在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方面日本的老年人思想态度、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地区福利政策体系、市场竞争机制及人才信息体系都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借鉴日本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成功经验,从转变老年人思想、完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地域福利政策体系、吸引企业参与竞争、培养专业护理人才、健全智慧养老信息体系等方面,为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提出有益启示。

    2022年05期 v.40;No.178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9K]
    [下载次数:17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汉初伦理化自然观的逻辑进程

    路高学;

    汉初思想家通过向天地万物注入儒家的道德元素而形成了伦理化的自然观。贾谊通过“道”和“气”赋予了儒家之“德”的形而上学的内涵,为儒家经典与道德观念的合理性提供了客观性论证,奠定了汉初自然观伦理化演进的逻辑基础。《淮南子》不仅以“道”为万物的本原,而且认为“道物一体”,并通过“物类相动”的根源性阐释,提出了具有伦理化倾向的“天人相通”的自然观。董仲舒一方面继承了贾谊从客观性世界为儒家思想提供合理性依据的致思路径,另一方面推进了《淮南子》“物类相动”与“天人相通”的观点,通过“天人同类”的证明,把儒家的道德观念归本于天,形成了交感互通的伦理化自然观。这种演进整合了儒家的“伦理秩序”和道家的“宇宙秩序”,为法家推动建立的大一统“政治秩序”提供了稳固的合理性依据。

    2022年05期 v.40;No.178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0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稿约

    <正>《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山西省唯一的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三晋(河东)文化研究(特色栏目),政治与法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哲学与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研究等。本刊坚持“开放、创新”的办刊理念:实行开门办刊,立足本校面向社会征稿,优稿优酬;树立刊物的知识创新形象,以刊发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追求,为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和推动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本刊热忱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学术新人惠赐佳作。来稿要求1.文章务求论点新颖,论据可靠,论证缜密;结构严谨,文字精炼,语句通顺;内容应具学术性、创新性、可读性。

    2022年05期 v.40;No.17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2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