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263209

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 论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价值旨归和实践路径

    李智;韩卉;

    进入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并对其内涵、特征作出了深刻阐释,既符合我国具体国情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共同富裕作为一个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关联的价值范畴,其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需要和发展的实践活动,每个环节都始终围绕“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内在逻辑展开,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这在共同富裕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作为一项兼具历时性与现时性的重要发展目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中,应以整体观念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现阶段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与要求,以发展思维考究共同富裕的本质规律,准确把握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着力点和实践路径。

    2023年01期 v.41;No.180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8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基于共同富裕的农村相对贫困多元协同治理

    张晓艳;吕娟;

    随着农村绝对贫困的全面消除,相对贫困治理常态化成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以共同富裕为旨归,以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贫困治理方式的历史积淀、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依据,审视当前我国相对贫困治理现状,发现治理制度构建不健全、主体职能发挥不充分、资源配置不均衡、多维贫困叠加等因素制约着农村相对贫困多元协同治理向纵深推进。为此,以治理制度、治理主体、治理格局与治理目标四个维度协同为基点,通过强化制度保障、发挥主体职能、推动城乡资源融合及多维统一治理目标,提升治理效能,缓解相对贫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23年01期 v.41;No.180 10-1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7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县域共同富裕的“嘉善模式”与实践启示

    刘佳佳;

    中国的共同富裕应是以县域为基础的共同富裕,尤其需要改变以往只关注农村或者只关注城市的传统视角,从县域整体发展和城乡统筹的角度来探索一条具有扩散价值的县域共同富裕新路径。“嘉善模式”以其系统而成熟的实践形态为其他地区梯次推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研究表明,在新发展理念视域下,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抓手,以生态振兴为基础,以增强内外联动性为手段,以相对贫困治理机制为重点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举。

    2023年01期 v.41;No.180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政治学研究

  •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三维论析

    杨凡;

    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的政治传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不变的初心。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本逻辑与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逻辑的辩证统一,科学阐释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时间节点,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汲取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经验,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画出最大同心圆;就是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2023年01期 v.41;No.180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8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共鸣基础、挑战与路径

    胡文秀;郭凯英;

    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和追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共鸣基础。文章从这一共鸣基础出发,借助社会心理学的认同理论,从社会分类、社会比较、积极区分三个阶段阐述了彰显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国际认同的过程,并针对当前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内部挑战,提出从寻求文化共鸣、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构建对外传播反馈机制三个角度出发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能力,以期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认同基础上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实现认同的良性循环。

    2023年01期 v.41;No.180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6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议题的注意力配置及演化规律研究——基于65次深改会议的文本分析

    林民望;谢慧娟;

    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议题的注意力配置及其演化进行分析,借此提炼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演变,归纳改革的实践逻辑。通过收集2014年1月至2022年4月中央层面召开的65次全面深化改革会议报道文本,基于注意力理论,采用LDA主题模型,识别全面深化改革的议题设置及其演化规律。国家对不同领域改革的关注强度和具体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从注意力的指向、持续和转移上看,全面深化改革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引领下的全方位改革,是顶层设计指导下逐步完善具体措施并不断适应新需求的过程。

    2023年01期 v.41;No.180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进路

    周胜强;

    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进路根植于中国深厚的现代化探索历程。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境遇要求强有力的革命型政党来开辟现代化之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契合了中国现代化的独特历史要求,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成功推进的关键历史主动因素,党在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宏大战略统领与系统推进策略结合的逻辑路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内蕴着党领导的自觉战略、自主路径、自信力量及自强驱动的逻辑生成,彰显着党的领导的强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相辅相成。

    2023年01期 v.41;No.180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政策企业家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双重批判——兼说“全过程民主”的逻辑意蕴

    杨天保;高晓涵;

    20世纪70年代政策企业家理论在美国诞生后,迅速普及并应用于西方世界。20世纪末,该理论被引入中国,随之开启了一场“中国化”历程。然而,政策企业家理论只是西方深化“资本干政”的新策略,并不具有普适性。实质上,随着现代资本主义政党政治、选举政治和议会政治等屡遭民众质疑,利益集团总会另寻一个更安全隐蔽的“代言人”,因此所谓“政策企业家”这一新的政治参与主体,就是在总统、议员、党派等之外建构生成的“第三种人”。我国公共政策生成的制度环境与西方国家差异明显,根本无法为这种人提供活动空间。盲目将其理论“中国化”,势必损害我国政策制定的公正性,损害有志之士参政意愿甚至危及理论话语体系建构,也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的三个“全过程”——人民参与、民主集中和民本民生背道而驰。

    2023年01期 v.41;No.180 54-6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法学研究

  • 恶意好评型反向刷单行为的刑法规制探索

    吴璇;

    恶意好评型反向刷单行为作为刷单炒信行为的重要类型,近年来逐步受到刑法学界的关注。此类行为由于自身行为结构的特殊性引发了学界的不同认识,针对其定性主要有“无罪说”“破坏生产经营罪说”“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说”等不同观点。由于反向刷单行为因果关系、侵犯对象和损失结果认定的特殊性,我国现行刑法难以在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下对其进行合理规制。针对此类行为,文章认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借鉴他国经验探索构建立足信息网络的“小妨害业务罪”,从而实现此类行为的合理刑事规制,保障互联网健康发展。

    2023年01期 v.41;No.180 6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 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的本土化构建

    赵冠男;林洁琪;

    企业合规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亟须构建本土特色的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为助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必须在合规建设方面有所作为。就我国司法现状而言,单位犯罪的刑罚体系受限和治理效果欠佳,凸显了合规制度构建的实体法需求,现行不起诉制度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则提供了制度构建的程序法依据。两相比较,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更符合我国的司法制度、合规实践和现实需求,通过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进行有效改造,可以减少立法上的负担;同时,应从总体构建、适用条件、适用程序、适用考察、适用监督等方面具体构建企业合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2023年01期 v.41;No.180 74-8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 ]
  • 论专利权行刑衔接机制中行政证据的证据地位

    张天翔;

    目前,我国行刑证据衔接的体系存在行政证据的证据地位不明确在内的问题,专利权的行刑衔接也不例外,需要理论层面的进一步分析与研究。但传统意义上,学界在研究行政证据在刑事程序中的运用时,都会将行政证据默认属于刑事证据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一观点并没有很好地与行刑衔接的基本程序相结合,也忽视了刑事证据制度的特殊属性。因此,有必要采取“区分说”的观点,将涉案的专利权行政证据依据其证明力划分为证据、线索及不具有证明作用的材料,同时对涉及的证据制度与办案程序进行针对性完善,以进一步完善专利权行刑衔接的证据制度体系。

    2023年01期 v.41;No.180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管理学研究

  • 同事主动变革行为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消极影响机理研究

    赵瑜;

    组织变革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个体主动变革实现,主动变革行为逐渐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忽视了同事主动变革行为对员工自身潜在的消极影响。鉴于此,文章基于资源保存理论视角,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分析来自5家中小型科技公司328份上级主管-下属配对的3阶段调查数据,阐释同事主动变革行为对员工自我损耗及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同事展现更多主动变革行为时会引起员工的自我损耗;同时,随着员工自我损耗程度的增加,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会减少,即员工自我损耗在同事主动变革行为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此外,员工感知的高承诺人力资源实践能有效削弱同事主动变革行为对员工自我损耗的正向影响,并且使员工自我损耗在同事主动变革行为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得到减弱。

    2023年01期 v.41;No.180 9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经济学研究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研究——以四大城市群为例

    陈银忠;杨楠;李海燕;

    文章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不同集聚模式,利用我国四大城市群的59个地级市2005—2018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四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该研究结论是可靠的,但不同集聚模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差异性。进一步从区域的角度实证检验了各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作用方向、作用阶段和极值点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在此基础上,从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推动我国四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的相关政策建议。

    2023年01期 v.41;No.180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