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访问量:237401

政治与法律研究

  •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意识形态本质解读

    竟辉;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得以衍生和发展的一种政治思潮。从理论基础、演变历程与核心理念来看,国内自由主义思潮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明确的政治价值取向,与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历史勾连,更使其意识形态本质表露无遗。面对中外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侵袭,应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意识形态本质予以批判,进而维护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2017年01期 v.35;No.14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8 ]
  • 西方新闻自由思潮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刘玲玲;王岩;

    西方新闻自由思潮在经济领域主张媒体私人所有的"媒体独立"论;在社会领域主张媒体作为公共信息平台的"社会公器"论;在政治领域主张媒体批评监督政府的"第四权力"论。其实质是在西方"价值共识"主导下的自由主义新闻观,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战略色彩。面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潮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重塑中国话语权,加强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构建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法治路径,加强新闻领域的心防和技术防卫。

    2017年01期 v.35;No.144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3 ]
  • 社会价值观变迁背景下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建设

    乔夏阳;徐奇;

    社会价值观是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社会价值观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原动力,而不良社会价值观将成为科技创新的桎梏。当今社会价值观发生剧变,崇高价值理想边缘化、个体价值衡量尺度物化、日常生活价值疏离等价值失范现象不断产生,这些价值失范诱发了诸多制约科技创新的负面效应。要减少价值失范对科技创新的负面影响,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价值重建,构建民主宽松的价值环境和实事求是的价值态度。

    2017年01期 v.35;No.144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2 ]
  • 1949-1956年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张玉刚;

    1949-1956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党情、国情、世情,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体系,对广大干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经验教训表明,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具体目标和根本目标的有机统一,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体系,以增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017年01期 v.35;No.144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2 ]
  • 论五大发展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

    刘洪波;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全社会所必须要坚持的重大发展新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关系密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视角,可以发现五大发展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五大发展理念为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五大发展理念内在蕴含于创新创业教育之中;五大发展理念能够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赋予创新创业教育更大历史使命。

    2017年01期 v.35;No.144 20-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8 ]
  • “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曲菲;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优化教育路径,完善教育机制。文章拟以"互联网+"为背景,分析高校运用"互联网+"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探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增强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路径。

    2017年01期 v.35;No.144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12 ]
  • 入罪的当然解释废除之提倡

    晋涛;

    当然解释是对法律未规定的事项通过类比已规定的最相似事项从而获得该事项处理的适用机制,其公式是入罪比轻、出罪比重。当然解释实质上是一种类推,其逻辑规则是类比,即将未规定的事项适用于"明文"规定的事项。刑法解释中很多宣称是当然解释的事例实质上是虚假的当然解释,这些解释结论原本就存在于刑法文义之内。入罪的当然解释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能超越刑法文义,但在"无明文"和罪刑均衡冲突时,处罚冲动往往占据上风。入罪的当然解释应绝对禁止,出罪的当然解释应大力提倡。

    2017年01期 v.35;No.144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4 ]
  • 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本土化改造

    王华;刘蕴;

    当前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面临着诸多质疑,因此,对该制度的移植既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又要保留该制度最为关键的核心要素。遵循意思自治和利益公平理念,尽可能地吸收非会员权利人入会以扩大集体管理组织的代表范围,同时保障其来去自由,并通过明确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和实施期限以减轻对非会员权利人的负面影响,这样积极和必要的本土化改进,将有助于化解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水土不服之虞,减轻移植该制度的阻力和障碍。

    2017年01期 v.35;No.144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2 ]
  • 论检察机关在民事公益诉讼中的职能定位

    倪培根;

    在我国传统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承担着诉讼当事人和诉讼监督人两种角色,具体行使诉讼诉讼启动权、诉讼参与权和诉讼监督权。虽然民事公益诉讼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民事诉讼的基本构造,但这并不会改变检察机关固有的职能,理由是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正当性本就在于维护公益,而这与公益诉讼的制度目的保持高度一致。所以,检察机关在传统诉讼中的职能对民事公益诉讼同样适用,只不过需要根据诉讼的不同类型来加以调整。

    2017年01期 v.35;No.144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9 ]
  • 论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保护方式的革新

    韩彤;葛先园;

    网络的发展给个人信息权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也给其保护带来了新的问题。传统的事后救济的谦抑性达不到对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应有强度,传统方式将"保护"与"救济"混淆,违背了"保护"的原旨。"被遗忘权"概念的提出,将个人信息权利的保护提前到了被侵害前,但由于信息技术鸿沟的存在,仍给公民想要通过被遗忘权对个人信息权进行保护蒙上了一层阴影。由此,构建由行政权主导的"干预的事前保护"势在必行。

    2017年01期 v.35;No.144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1 ]
  • 美国无过失汽车保险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

    曾建新;

    责任保险在交通事故受害人保护方面存在固有缺陷,无过失汽车保险是在反思侵权责任制度缺陷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一项制度创新。无过失汽车保险包括纯粹的无过失汽车保险、界限型无过失保险、附加型无过失保险以及选择型无过失保险。美国无过失汽车保险理念的提出与制度构造,对于正确建构我国交通事故保险赔偿机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17年01期 v.35;No.144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1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评价与空间关联模式研究

    丁刚;吴华刚;刘建辉;

    在运用DPSIR概念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组合赋权法对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了动态评价,并通过LISA分析对其空间关联模式进行了识别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近年来呈上升态势,但同时亦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差异;在我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中,近年来呈H-H型空间关联模式的省域数目有所增加,呈L-L型空间关联模式的省域数目趋于减少。

    2017年01期 v.35;No.144 55-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0 ]
  • 美国供给侧改革理论与实践分析

    卢少云;孙珠峰;

    美国供给侧改革理论主张经济自由,反对不必要的政府干预。为破解经济滞胀困局,美国里根政府推行了供给经济学政策和政府内部供给侧改革。美国以市场机制为主,激发经济主体生产积极性的供给侧改革理论与实践,为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借鉴,应把握宏观经济供求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降低企业生产与交易成本,建设服务型政府。

    2017年01期 v.35;No.144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2 ]

哲学与历史研究

  • 道家文化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及其当下启示

    李飞翔;

    道家文化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诸多共通性,主要表现为整体有机论和宇宙生成论之间的相似性;二者在对机械因果律思维方式进行批判方面也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最终都致力于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世界。二者间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逻辑演绎起点和所面临的现实语境之不同。通过对这两种文化的共通性和差异性的比较研究,将会为促进道家文化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以及东西文化融通奠定很好的理论基础和认知驱动力。

    2017年01期 v.35;No.144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8 ]
  • 中国传统文化中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魏晓娟;丁成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悌总是与孝并举,共同作为伦理道德规范的第一要求。悌思想内涵丰富,包含着敬爱兄长、尊敬同辈和尊长敬老等内容。其在促进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然而由于悌思想产生的历史局限性,其中也混杂着许多封建性的糟粕。在现代社会必须重新认识悌思想的价值,对传统悌思想进行现代性转化,以适应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社会背景,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产生和社会的发展。

    2017年01期 v.35;No.144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8 ]
  •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民生思想的精神实质及其现实价值

    宋成鑫;王云云;

    认真解读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民生思想的精神实质,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民生思想将人的需要作为逻辑出发点,将人的实践作为逻辑支撑点,而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逻辑终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民生思想深刻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完善和全面发展方面的诉求,追寻和挖掘其精神实质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7年01期 v.35;No.144 77-8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0 ]

文学与艺术研究

  • “沉默的文学”与“不确定内在性”——哈桑后现代主义文艺特征透视

    肖艳平;

    美国文学批评家伊哈布·哈桑通过对西方文学领域中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独到剖析,赢得西方学界的首肯。他在《后现代的转向》一书中,通过分析"沉默的文学",创造了"不确定内在性"这一概念,用以概括西方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学的根本特质。这种特质彰显出后现代主义"多元对话"的倾向。

    2017年01期 v.35;No.144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4 ]
  • 浅析北宋词论中“雅”的美学内涵

    谷青;

    "雅"是宋代词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美学背景下,北宋词论中"雅"的具体内涵也不尽相同。潘阆在"诗化"词学观的基础上推崇宋词情思的"风雅"之美,在继承儒家"风雅"内涵的同时,融入了道家的盘泊缥缈之思。随后重诗法的黄庭坚在词论中提出"大雅"一说,从艺术技法角度强调了宋词所达到的高度。晁补之则以"闲雅"论词,彰显出对优游不迫、含蓄委婉词作风格的偏爱。

    2017年01期 v.35;No.144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4 ]

社会学研究

  • 如何理解社会政策?——以福利意识形态为视角解读

    闫金山;

    一直以来,社会政策被视为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产物,但是透过西方学者有关福利意识形态与社会政策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福利意识形态对理解社会政策的变迁具有非常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福利意识形态指导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政策则反映福利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受此启发,文章因循福利意识形态的变化,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政策发展分为以经济为本的社会政策和以人为本的社会政策这两个阶段。

    2017年01期 v.35;No.144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