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晓锋;
《庄子·山木》中的"物物而不物于物",作为庄子"乘道德而浮游"的方法,有着深刻的哲学意涵。历代注解对此多有歧解,尤其是植入主宰、役使等义,明显有违庄子哲学旨趣。通过对《庄子》文本的总体性把握,可以发现,"物物"指向庄子对物我矛盾的点拨及其化解之途,主张任物自然,实现物我为一;"不物于物"指向物我矛盾的超越及其精神境界的升华,主张乘物以游,实现逍遥自由。
2020年04期 v.38;No.165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陈彦珍;刘卓红;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结构发生的新变化使得马克思依据生产资料占有状况划分阶级的标准遭到质疑。为了回应马克思阶级理论所面临的质疑,当代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阶级划分,形成了多元化、综合性的多重分类标准。科学认识这些划分标准并进行深入剖析,有利于拓展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分析视角,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
2020年04期 v.38;No.165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绍源;李齐齐;
近年来,德勒兹与瓜塔里的"欲望理论"研究逐步走向成熟。该理论是一种异于传统观念的、机器发展于欲望流的学说,具有积极流动性和显著社会生产力特征。沿着技术官僚资本主义条件下"欲望流"的解辖域化路径分析,厘清主客体间产生的"能动欲望流"在资本主义压抑下的编码建构则是问题的核心要义。通过研究二者之间的建构解构问题,不仅对继承马克思资本批判的政治要求有更深入认识,而且对充实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04期 v.38;No.165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